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50多岁的王阿姨有心脏瓣膜病病史,反复发热一月余,每次发热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后体温可以控制,但停用抗感染药物后会再次发热,入院后经过完善检查,最后经血培养及心脏二维超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下面给大家介绍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指因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甚至病毒引起的心瓣膜或心壁心内膜的感染。其中以细菌性心内膜炎(BE)最多见。
分型:
(1)按病程分为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两型。
(2)按感染部位和是否存在心内异物可分为以下四种:
①左心自体瓣膜IE;②左心人工瓣膜IE;③右心IE;④器械相关性IE。
临床表现:
2009年ESC指南中明确指出有下列临床表现者应考虑IE:(1)新出现的心脏杂音;(2)原因不明的栓塞事件;(3)原因不明的脓毒症;(4)发热并有人工心瓣膜及植入式器械。
约90%的患者有发热、寒战、纳差、乏力、虚弱和体质量减轻等全身症状。85%的患者伴有心脏杂音,约25%的患者在诊断时就有栓塞并发症,且一些患者因栓塞可出现休克样症状或充血性心力衰竭。但目前临床中IE的典型临床特征已少见。尤其在老年、免疫抑制、肾衰竭或曾抗生素治疗等患者常表现不典型,可无发热表现。周围性红斑通常出现在疾病早期。而血管和免疫学现象,如栓塞出血、Roth斑和肾小球肾炎仍常见。脑、肺或脾栓塞发生率为30%,且常常是发热患者的表现特征。
诊断标准:
治疗:
一旦怀疑IE应及早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行手术治疗。抗感染治疗分为经验性治疗和目标性治疗。原则上应在用药前留取血培养标本,病情允许尽可能等待培养结果,根据药敏情况选择药物进行目标性治疗。
作者: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 王涵
文章首发自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