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CLDW 2020 | 南月敏教授:《肝硬化中肝癌筛查共识》解读

2020-12-30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肝硬化原创

2020年9月7~13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共同主办的“202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年会暨青年委员会会议”以线上会议形式召开。在9月10日的“云端全体大会”专场,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南月敏教授压轴出场,对《肝硬化中肝癌筛查共识》进行了一场精彩解读。

《肝硬化中肝癌筛查共识》背景及意义

报告伊始,南月敏教授谈到,目前我国尚无《肝硬化中肝癌筛查共识》/《原发性肝癌二级预防共识》或指南,相关内容只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肝细胞癌(HCC)指南中简要提及。因此按照证共识及指南制定的方法和步骤,组建多学科团队,制定《原发性肝癌二级预防共识》,重点突出肝硬化(高危)患者HCC筛查及预防,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建议与方法。同时也为原发性肝癌的防控提供规范的建议,使肝癌早期发现率、诊断率、根治率得到提高


1
全球肝癌发病情况及地区差异


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18全球恶性肿瘤年报(Globocan 2018)显示,全球肝癌年新发病例达84.1万,居恶性肿瘤发病第6位,其中46.71%的新发病例来自中国;全球肝癌年死亡病例达78.1万,居恶性肿瘤死亡病例排名第4位,其中50%以上死亡病例来自中国,肝硬化相关肝癌占85%~95%。全球肝癌发病地区差异较大,亚洲东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为肝癌的高发地区,蒙古发病率最高,35.5/10万人,中国发病率为9/10万。

 

2
肝硬化发生HCC风险因素及不同肝硬化病因HCC发病情况


基于以上数据,南月敏教授指出,肝癌已人类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肝硬化发生HCC的风险因素包括致病因素、患者因素、治疗药物及应答三个方面。(图)

三因素.jpg

图 肝硬化发生HCC的风险因素


《2015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亚洲肝癌的主要病因为HBV感染、HCV感染、酒精等。而非肝硬化和肝硬化患者的HCC发病率因病因而异,并且肝硬化的不同病因,也导致HCC的累积发生率的存在差异。


肝硬化患者HCC筛查及预防

1
肝硬化患者定期筛查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并改善HCC患者预后

 

2004年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中心发表一项RCT研究显示,通过对18816例CHB患者5年随访发现,6个月1次筛查可降低HCC患者死亡率。

 

2019年,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对2004~2013年期间的130例确诊HCC的患者进行长达20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定期筛查可以显著改善HCC患者预后。

 

日本自1980年启动实施全国肝癌筛查计划。该计划每3~4个月对高风险人群(肝硬化)进行超声+甲胎蛋白(AFP)+AFP-L3+ 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的联合筛查,每6~12个月对极高风险人群进行多层螺旋CT/EOB-MRI检查;并广泛应用EOB-MRI检测微小结节,鉴别发育不良结节和早期HCC,及早治疗干预;同时同步筛查HBsAg、HCV抗体,及时抗病毒治疗。自开展肝癌筛查计划后,日本的早期肝癌发生率高达62%,显著高于西方国家(30%),使该国肝癌的5年生存率由5.1%升至42.7%,生存时间由4个月逐年提升至50个月。说明肝硬化患者可以在短期筛查中获益。


2
肝硬化患者HCC危险分级


南月敏教授指出,根据上述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希望在未来撰写的共识当中,将HCC危险分级中,将肝硬化患者分为高危和极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的特征为

①   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

②  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40岁,女性>50岁,有肝癌家族史或长期酗酒、吸烟、明确接触致癌毒物史,合并糖尿病或肥胖;

③   AFP异常,排除肝脏坏死性炎症及其他疾病所致。

 

极高危人群的特征为

①   高危人群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内疑似癌前病变/非典型HCC占位性病变;

②   肝癌根治性治疗术后;

③   下列1项或多项异常:

AFP≥200ng/mL;

PIVKA-Ⅱ≥40 mAU/Ml

AFP-L3≥15%

(癌前病变定义为肝脏异型增生结节,包括高度、低度异常增生结节。)

 

3
肝硬化患者HCC筛查与监测


针对高危人群和极高危人群,应采取不同的筛查和监测方法。(表1)


1.png

表1 肝硬化患者HCC筛查与监测方法


AASLD指南、EASL指南和中国CSCO指南对HCC的诊断标准和不典型结节的随访也有所不同。(表2)


2.png

表2 国内外指南的肝硬化及不典型结节监测对比

 

4
肝硬化患者中HCC血液学分子标志物的监测


在血清标志物中,AFP仍为HCC筛查和诊断的主要指标。血清AFP阴性或轻度升高,在动态观察的基础上联合检测AFP-L3、PIVKA-Ⅱ、GPC3,可提高早期诊断率。此外,骨桥蛋白(OPN)、miRNA 、液体活检、基因及非编码RNAs 、病毒组图谱等都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新型血清标志物。

超声:

常规超声:筛查可发现2cm肿瘤及结节、初步鉴别肿瘤性质;

超声造影(CEUS):鉴别诊断不同性质肝肿瘤,诊断HCC与CT或MRI灵敏度高。


肝脏CT平扫+增强  :

常规用于肝癌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


肝脏MR:

a.多模式MRI联合,筛查及诊断直径≤2.0cm肝癌优于动态增强CT。

b.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

  • 可提高直径≤1.0cm肝癌检出率,发现肿瘤卫星病灶;

  • 鉴别LGDN、HGDN和早期HCC。


肝动脉造影(DSA):

显示肝肿瘤染色及血管情况,明确肿瘤数目、大小及血供、卫星灶等。


PET/CT肿瘤分期:

全面评价局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的情况。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SPECT/CT):

同时获得病灶部位 SPECTE和诊断CT图像,提高诊断准确性。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磁共振成像(PET/MRI):

可同时获得病灶解剖和功能信息,提高肝诊断灵敏度。


5
肝硬化中HCC影像学筛查


常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肝脏CT平扫+增强、肝脏MRI、肝动脉造影(DSA)、PET/CT 肿瘤分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磁共振成像(PET/MRI),均可协助临床医生确诊肝硬化中HCC。南月敏教授特别提到,钆塞酸二钠(Gd-EOB-DTPA)鉴别良恶性结节灵敏度较高,目前已在日本和韩国广泛使用。

 

小结

 

在报告最后,南月敏教授对肝硬化患者HCC高危人群和极高危人群筛查的要点进行总结。南教授指出要运用影像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对HCC进行综合评估,并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肝癌防控措施的关键。


(中国医学论坛报整理,转载需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