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19年10月13日上午,世界镇痛日・中国镇痛周主题发布暨中日医院疼痛医学周・疼痛专科医联体大会开幕式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疼痛医学奠基人韩济生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张宗久局长、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周军及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400多名著名疼痛学专家参加了大会。
国际疼痛学会(IASP)倡议将每年10月第三周的周一设立为世界镇痛日,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则将每年十月第三个周一起始的一周作为“中国抗痛周”。今年世界镇痛日主题为“全球预防疼痛年(Global Year for the Prevention of Pain)”,旨在促进民众对疼痛危害的认识,提升慢性疼痛的预防和治疗水平。
大会合影
主管领导和专家致辞
开幕式上,国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张宗久局长就医改新形势下,如何提升预防和治疗慢性疼痛水平发表讲话指出,我国预防疼痛的重点在基层,疼痛专科医联体的成立,有效促进了基层医院疼痛性疾病诊疗水平的同质化。
张宗久局长
国家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陈昕煜副司长指出,人才培养是一个学科的生命线,也是“全球预防疼痛年”的主要工作。疼痛学科要立足基层,积极推进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努力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能力。陈昕煜副司长
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岳小林副局长则从医保支付的角度为预防和治疗慢性疼痛指明了方向。
岳小林副局长
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周军代表医院在会议上致辞指出,充分利用医院疼痛学科的技术优势和辐射作用,借助疼痛专科医联体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患者教育、医生培训、互联网医疗等工作,促进了基层疼痛学科的建设,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周军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认为,10多年来,世界镇痛日的活动极大推动了公众对疼痛性疾病的认识。今年世界镇痛日的主题是“全球预防疼痛年”,提示我们疼痛治疗需要关口前移,要求全国的疼痛医生尤其是基层的疼痛医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诊疗能力,疼痛学科更要尽快建立自己的规培和专培制度。这是医生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国际通行惯例。
韩济生院士
大会主席、中日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谈到,今年世界镇痛日的主题给疼痛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疼痛学科不断推出新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技术。这就需要疼痛学科不仅仅与其他医学学科相结合,还必须融合理工学科的相关技术。医工融合的重大创举,将打通成果转化通道,为广大的患者服务。
樊碧发教授
项目启动
・三个专家共识的发布和启动仪式
疼痛专科医联体专家委员会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1计划编写系列专家共识,以帮助医联体医生掌握规范的医疗技能,推动医疗质量同质化发展。目前已完成了《周围神经病性疼痛治疗专家共识》,同时准备启动《慢性疼痛综合评估专家共识》和《纤维肌痛治疗专家共识》的编写。
中国系列专家共识发布及启动
・中国癌性爆发痛管理工程启动仪式
针对癌性爆发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导致生存质量下降、医疗支出增加这一现状,疼痛专科医联体专家委员会将开展全国癌性爆发痛流行病学调查,并探索合理控制癌性爆发痛的中国方案。
中国癌性爆发痛管理工程启动仪式
・中国疼痛专项建设启动仪式
核心疾病和核心技术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基石,对疼痛学科的核心疾病全面深入的探索是对疼痛科和疼痛医师的基本要求。带状疱疹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疼痛科最常见的核心疾病,为了增加基层医生对这一疾病的了解,提高诊疗效果,疼痛专科医联体专家委员会将启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疗中心”建设项目和镇痛达人挑战赛。
中国疼痛专项建设启动仪式
医工融合
临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学科进步的必然途径,工程技术的进展、仪器设备的更新势必推动疼痛医学不断向前发展。
中日友好医院周军书记和北京理工大学医工融合研究院副院长周勇教授分别从医疗角度和研究者角度发表对医工融合研究的看法。樊碧发教授则回顾了植入式脊髓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系统的前期临床研究工作以及成果转化,期待神经调控治疗在肥胖、糖尿病、心绞痛、胃肠功能、神经精神疾病领域有更多作为。
周勇教授
新医改下疼痛学科发展论坛
在随后的新医改下疼痛学科发展论坛上,多位专家做了精彩报告。
特邀嘉宾、日本早稻田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藤江正克介绍了机器人技术在疼痛医学中的应用与展望。
藤江正克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杨健教授通过鼻内镜手术导航、心血管介入诊疗、肝肿瘤微创治疗、骨关节手术导航等对医学影像融合以及精准导航进行讲解。
杨健教授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张达颖教授对疼痛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现状做了简要汇报,重点介绍了疼痛专科医师培训的大纲与细则定制、培训基地的遴选标准以及专科医生的预期培训目标。
张达颖教授
最后,樊碧发教授对疼痛专科医联体进行展望。樊教授从医联体的建立到抓住机遇在新形势下创新发展,指出医联体紧跟国家政策,积极推动同质化医疗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把握机会应对挑战,为人民健康服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