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房颤有五大元凶

2020-11-16作者:壹声资讯
其他心血管疾病

近日,陕西省人民医院赵娜等分析了全球房颤/房扑的疾病负担,发现收缩压升高、超重/肥胖和饮酒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2017年,因房颤/房扑所致疾病负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收缩压升高(归因分数为39.8%),其次为较高的体质指数(归因分数为21.82%)、饮酒、高钠饮食和吸烟等。

其中,吸烟和饮酒对男性影响最大,而较高体质指数对女性则影响最大。而从1990~2017年,收缩压升高对50~69岁的人影响最大。

微信图片_20201113170011.jpg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导致DALY的危险因素人口归因分数


研究显示,1990~2017年,全球房颤/房扑的患病率降低了5.08%,但绝对患者人数从1990年的1910万增加到2017年的3760万(男性1980万),每年平均新增286万病例。

其中,中国的房颤/房扑患病率有所增加。

微信图片_20201113170015.jpg

2 1990年和2017年全球不同地区人群房颤/房扑年龄标化患病率

研究者还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人口统计学指数(SDI)和不同性别进行了分层分析,该指标涵盖了受教育程度、人均收入水平和国民生产总值等因素。

研究发现,较高SDI值的国家和地区,房颤/房扑患病率较高,而且患病率随SDI值的增长而增加。

具体,北美地区的患病率最高(871.03/10万人年),而亚太高收入地区最低(238.42/10万人年);从1990~2017年,北美高收入地区患病率增幅最高(7.64%),西欧地区患病率降幅最大(9.57%)。

研究还显示,不论是无症状还是症状性房颤/房扑均随增龄而增加;在不同年龄段人群,无症状房颤/房扑的患病率均高于症状性房颤/房扑。

不过,1990~2017年,无症状和症状性房颤/房扑患病率均呈下降趋势。

微信图片_20201113170018.jpg


图3  不同年龄组人群无症状和症状性房颤/房扑患病率和患病人群的分布


此外,1990~2017年,对于女性,东亚地区房颤/房扑患病率增加幅度最大(11.94%),其次是北美和东欧,而西欧地区降低幅度最大;对于男性,东欧地区患病率增幅最大,其次是北美和东亚,而西欧降低幅度最大。

研究显示,除中国外,其他国家及地区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2017年,在中国女性患病率为424.18/10万人年,而男性为403.71/10万人年。

全球发病率而言,房颤/房扑发病率降低了4.35%,从1990年的39.89/10万人年,降低到2017年的38.16/10万人年,亚太高收入地区减低幅度最大。

2017年,北美高收入地区房颤/房扑发病率最高(75.5/10万人年),其次为大洋洲和西欧;而亚太高收入地区最低(16.16/10万人年)

就疾病负担而言,1990~2017年,全球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率降低了2.53%。

该研究结果是研究者通过分析2017全球疾病负担(GBD)相关数据所得。

来源:Wang L, Ze F, Li J, et al. Trends of global burden of atrial fibrillation/flutter from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Heart. 2020 Nov 4:heartjnl-2020-317656. doi: 10.1136/heartjnl-2020-317656.


转自:中国循环杂志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