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年来,抗体偶联药物(ADC)重塑了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格局,其突破性进展不仅在于延长生存,更在于针对难治性转移灶展现出卓越的潜力。维迪西妥单抗是首款获批上市的国产ADC药物,研究显示其对大分子单抗类药物、TKI类药物治疗失败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具有良好的疾病缓解及控制能力[1-3]。
本期特邀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周勇医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黎莉教授带来一例极具代表性的HER2阳性多脏器转移乳腺癌病例的诊疗分享及点评。患者为61岁女性,术后出现肺、肝、脑、骨四器官转移,曲妥珠单抗(过敏中断)、吡咯替尼及伊尼妥单抗经治耐药后,启用维迪西妥单抗单药治疗。用药3个月后,肺部靶病灶由1.4×1.5cm显著缩小至0.4×0.4cm(缩瘤超70%),疗效评价达部分缓解(PR)并持续稳定。该案例为多器官转移、HER2靶向耐药患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治疗参考。
周勇 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肿瘤内科 主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介入分会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放疗分会委员
基本情况
基本信息:女性,61岁,汉族,已婚。
初次就诊时间:2023-10。
主诉:乳腺癌术后3年余,多周期化疗后进展。
现病史:
2019-09于当地医院行“右侧乳房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右乳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Ⅲ级,大小4*3.5cm,乳头及底切线未见癌转移,前哨淋巴结3枚中查见癌,腋窝淋巴结12/30枚查见癌转移。免疫组化:ER(-)、PR(-)、HER2(3+),Ki67约30%。分期:pT2N3M0 ⅢC期。术后行EC方案化疗3周期,后因疫情原因未再化疗。
2020-07-30复查示双肺多发结节,考虑肺转移。予曲妥珠单抗治疗,但患者过敏,遂更换靶向方案为吡咯替尼400mg qd po(2020-08至2020-11),并行5周期“多西他赛+卡铂”方案化疗,期间评价疗效为PR。后患者未再规律抗肿瘤治疗。
2023-09患者出现“咳嗽、活动后胸闷”,行CT提示:肝内多发异常强化灶,考虑转移瘤。为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
既往史:既往体健。
婚姻史、家族史:无特殊。
个人史:否认吸烟、饮酒史。
查体:右乳缺如;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律规整,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病理征阴性。
ECOG评分:1分,NRS疼痛评分:0分。
辅助检查
术后病理(2019-09):右乳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Ⅲ级,大小4*3.5cm,乳头及底切线未见癌转移,前哨淋巴结3枚中查见癌,腋窝淋巴结12/30枚查见癌转移。免疫组化:ER(-)、PR(-)、HER2(3+),Ki67约30%。分期:pT2N3M0 ⅢC期。
增强CT(2023-10-10):双肺多发团块(4.4*4.3cm)、结节,符合转移瘤表现;纵隔内多发较大淋巴结;肝内多发异常强化灶,考虑转移瘤。
2023-10-12行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术后病理:7区淋巴结、右肺上叶及右肺下叶肿物查见瘤,结合临床病史及免疫组化符合乳腺浸润性导管瘤转移。免疫组化:AR(约90%的肿瘤细胞中等阳性表达),ER(-),PR(-)、c-erbB-2(3+),Ki67(+,约60%)。
头颅增强MR(2023-10-19):脑内多发异常信号灶(3.9*2.6cm),复合转移瘤MR表现。
头颅增强CT(2023-10-23):脑多发转移瘤表现(1.2cm*1.6cm,3.8cm*2.3cm)。
骨扫描(ECT):左侧髂骨局限性骨质代谢增强,考虑骨转移瘤。
诊断:
右乳浸润性导管癌术后(pT2N3M0 ⅢC期)进展
远处淋巴结转移
肺转移
肝转移
脑转移
骨转移
第一阶段治疗(2023-10至2024-12)
治疗方案
2023-10-24至2023-11-16行脑部放疗(全脑3000cGy/300cGy/10f,转移瘤补量2000cGy/250cGy/8f)。
2023-10-19至2024-02-26行“白蛋白紫杉醇+伊尼妥单抗”治疗7周期。
2024-03-19起规律行“伊尼妥单抗”靶向治疗,每3周一疗程。
给予抗骨质破坏治疗。
不良反应
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明显,恶心、呕吐,进食差。查血示粒缺、肝功能异常,给予升白、保肝等处理。
疗效评价
最佳疗效评估为PR。脑多发转移瘤较前减小(大者约由3.8cm*2.3cm缩小至2.0cm*1.0cm);双肺多发转移瘤较前大部分病灶明显减小(大者约由4.4*4.3cm缩小至0.5*0.5cm),纵隔内及右肺门、双侧锁骨上区多个淋巴结(大者约由1.7*1.5cm缩小至0.5*0.5cm),肝内多发异常强化灶(大者约由1.7*1.5cm缩小至0.4*0.4cm)。
治疗前增强CT:
2周期化疗+靶向治疗后增强CT:疗效评价PR。
5周期化疗+靶向治疗后增强CT:疗效评价疾病稳定(SD)。
靶向治疗期间增强CT:疗效评价SD。
第二阶段治疗(2025-01至今)
疾病进展(PD):
2025-01-09复查CT示:脑多发转移瘤、肝转移瘤、右肺门双侧锁骨上区淋巴结复查所见,较前变化不大;双肺多发转移瘤复查所见,部分较前增大(大者约由0.5*0.5cm增至1.4*1.5cm)。疗效评价为PD。
肺部病灶(2025-01-09对比2024-10-16):疗效评价PD。
2025-01-09增强CT:
治疗方案:
2025-01-10起规律“维迪西妥单抗 120mg 静滴 q2w”治疗。
继续给予抗骨质破坏治疗。
不良反应
期间查血示转氨酶升高,给予保肝等对症处理。
疗效评价
最佳疗效评估为PR。
2025-04-08增强CT:双肺多发转移瘤病灶较前减小(大者约由1.4*1.5cm缩小至0.4*0.4cm),疗效评价PR。
2025-06-19增强CT:疗效评价SD。
肺部病灶对比:
黎莉 教授
医学博士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肿瘤中心化疗科主任医师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乳腺疾病多学科联合委员会内科组组长
山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编委
山东预防医学会肿瘤防治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老年医学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肿瘤姑息治疗分会 副主任委员
本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初始分期pT2N3M0 ⅢC期)术后不足1年便发生双肺转移,一线接受化疗及吡咯替尼(曲妥珠单抗过敏)治疗,疾病得到控制。3年后出现全身广泛转移(肺、肝、脑、骨),二线采用脑部放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伊尼妥单抗”方案,虽获PR,但15个月后再次出现肺部病灶进展。此时,患者面临传统抗HER2治疗耐药、多器官转移负荷重的困境。其ER(-)、PR(-),内分泌治疗不适用;原发灶为HER2 3+,肺部转移灶EBUS-TBNA活检病理仍显示HER2 3+,吡咯替尼及伊尼妥单抗治疗失败,因此寻找新型的抗HER2治疗药物成为关键。
ADC药物可特异性地结合HER2阳性肿瘤细胞表面的HER2受体,被细胞内吞后释放出细胞毒性药物,发挥抗肿瘤活性。维迪西妥单抗作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新一代HER2靶向ADC药物,其结构设计具有三重创新性:①采用新型高亲和力抗HER2抗体,对HER2低表达肿瘤亦有效;②连接子稳定性优异,药物抗体比(DAR)为4,平衡了疗效与安全性;③载荷单甲基澳瑞他汀E(MMAE)具有强效微管抑制作用及“旁观者效应”——即药物在靶细胞内释放后可穿透细胞膜杀伤邻近肿瘤细胞,克服肿瘤异质性。
在该病例中,患者在二线治疗进展后,于2025年1月开始接受维迪西妥单抗(120mg q2w)单药治疗。从治疗效果来看,维迪西妥单抗展现出了明显且快速的抗肿瘤活性。治疗3个月靶病灶缩小超70%(1.4×1.5cm→0.4×0.4cm),远超RECIST定义的PR标准(基线总和缩小≥30%),且持续缓解至今(已超6个月)。在治疗过程中,虽然出现了转氨酶升高的不良反应,但经过保肝等对症处理后得到了有效控制,实现了"减瘤"与"保生活质量"双目标。
维迪西妥单抗在内脏转移或传统抗HER2治疗耐药人群中的卓越疗效已有坚实证据。
关键Ⅲ期RC48-C006研究入组了存在肝转移(包括肝转移、及肝转移合并其他器官转移)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1],结果显示,维迪西妥单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9.9个月,较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组的4.9个月显著延长超过一倍(HR=0.56)。而且初步分析提示在肝转移合并肺转移的亚组中有更好疗效的趋势,这有力证实了维迪西妥单抗对包括肝转移在内的多器官转移患者有效。
临床实践也提供了更多维迪西妥单抗的疗效及安全性证据,2025 ASCO收录的一项由徐兵河教授牵头的真实世界研究[2]中:100%患者均接受过吡咯替尼治疗,96.67%接受过抗HER2单克隆抗体治疗,81.67%接受过紫杉类、长春瑞滨、艾立布林等抗微管药物化疗。维迪西妥单抗单药或联合方案的中位治疗线数为3线(范围2-13线),中位PFS仍长达7.85个月。该研究结果提示RC48在曲妥珠单抗、紫杉类、TKI经治人群中展现出不错的疗效及可控的安全性,是传统抗HER2治疗失败患者的有效挽救方案。
本例患者全身四器官转移背景下,维迪西妥单抗单药作为三线方案,实现肺部病灶深度缓解(缩小超70%),同时维持肝、脑病灶稳定,与上述研究高度一致,凸显其明显的抗肿瘤活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真实世界研究[3]特别分析了抗微管化疗史对维迪西妥单抗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既往紫杉类化疗史并未影响其疗效,尤其是既往对紫杉类化疗敏感患者更能从维迪西妥单抗的后续治疗中获益。本例患者前一线的“白蛋白紫杉醇+伊尼妥单抗”方案即包含紫杉类药物,其后续对维迪西妥单抗的深度缓解与此发现高度契合。
多脏器转移患者,脏器功能储备有限,因此需选择安全性较好的药物。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维迪西妥单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相对较低,且多为可管理的级别。其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毒性、肝毒性及神经毒性,血液学毒性可通过升白、升血小板等治疗进行处理,肝毒性可采取保肝等措施,神经毒性可通过地塞米松预处理有效防控。此外,在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应用中,目前均未报告与维迪西妥单抗相关的严重间质性肺炎或显著的血小板减少事件。在该病例中,患者仅出现了轻度的转氨酶升高这一不良反应,经过保肝处理后就得到了有效控制,并未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治疗进程的情况,体现了其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基于关键Ⅲ期RC48-C006研究的阳性结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批准维迪西妥单抗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曲妥珠单抗(或其生物类似药)和紫杉类药物治疗的HER2阳性且存在肝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维迪西妥单抗作为国产原研ADC的典范,填补了HER2阳性乳腺癌肝转移靶向治疗的空白,以“高效低毒”的特性为内脏转移患者、传统抗HER2治疗耐药患者带来了治疗利器。本例患者在全身广泛转移、多线治疗失败的困境下,通过维迪西妥单抗单药实现深度缓解,印证了其机制的优越性和临床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Wang J, Liu Y, Zhang Q, et al. Disitamab vedotin, a HER2-directed antibody-drug conjugate, in patients with HER2-overexpression and HER2-low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 phase I/Ib study. Cancer Commun (Lond). 2024. 44(7): 833-851.
[2] Jiayu Wang, Quchang Ouyang, Weimin Xie, et al. PS8-06: A randomized, open-label phase Ⅲ study comparing disitamab vedotin (an anti-HER2 monoclonal antibody-MMAE conjugate) with lapatinib plus capecitabine in patients with HER2-posi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 with liver metastasis.SABCS 2024.
[3] Yiqun Li, Ying Wang, De Zeng, et al.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disitamab vedotin (RC48) in pretreated HER2-posi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 real-world experience in China. 2025 ASCO. Abstract e13006.
本文由黎莉教授、周勇医师审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