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肺癌诊疗领域,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已成为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核心策略。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四位权威专家从不同维度,分享了非小细胞肺癌全病程管理的关键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李咏教授强调,呼吸科在MDT团队中承担影像学解读与病理分析的协调角色。对于合并COPD的患者,术前需通过CAT评分、六分钟步行试验等工具精准评估慢阻肺(COPD)患者肺功能储备,对合并间质性肺炎者采用ICS抗炎治疗以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针对肿瘤阻塞气道引发的阻塞性肺炎,需优先控制感染并通过介入手段恢复气道通畅性。李勇教授特别指出,放化疗后需密切监测免疫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李建军教授提出,ALK阳性患者需常规进行增强磁共振(MRI)筛查脑转移,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平扫T1/T2加权序列结合DWI可替代增强扫描。他特别分享了肺癌脑转移的典型影像特征:T1等信号、T2稍高信号伴血管源性水肿,需与胶质瘤鉴别。此外,李建军教授肯定了AI在肺结节早期识别中的潜力,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可将漏诊率降低至2%以下。
田义涛教授明确新辅助治疗三大获益人群:局部晚期不可切除者(如侵犯大气道)、合并严重慢阻肺无法耐受手术者,以及术后复发高风险患者。他以临床案例说明,新辅助治疗可使T3期患者降至可切除阶段,显著减少肺叶切除范围。挑战在于平衡治疗强度与生活质量,需通过术后病理评估(如MPR/PCR率)优化方案。田毅涛教授强调,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是未来方向。
彭平教授系统梳理了三大通路进展:EGFR通路三代TKI药物中位PFS达18.9个月,OS突破3年;ALK通路三代抑制剂五年PFS率60%,预测PFS超10年;ROS1通路新药中位PFS达35.7个月。免疫治疗方面,新辅助免疫+化疗方案使患者PCR率提升至30%,双抗药物AK112在PD-L1阳性人群中位PFS达11个月。彭平教授指出,免疫辅助治疗已证实可带来生存获益,未来需探索更精准的生物标志物。
四位专家的分享凸显了非小细胞肺癌“精准诊断-个体化治疗-全程管理”的诊疗理念。从MDT协作到分子分型指导治疗,从脑转移早期筛查到免疫治疗突破,多学科融合正为患者构建更完善的生存保障体系。临床实践需持续整合前沿进展,推动肺癌诊疗向更精细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