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新型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瑞戈非尼于自2017年在我国获批上市以来,已经在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胃肠道间质瘤(GIST)、肝细胞癌(HCC)等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展示出显著临床获益,并被纳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CRC)、肝癌治疗指南。其中CRC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之一,多数CRC患者在就诊时就已经处于中晚期,化疗在晚期CRC的疗效有限。可喜的是靶向药物在该领域不断取得进步,为延长CRC患者的总生存期(OS)、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带来了希望。
随着TKI类药物在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寻求最佳的个体化精准用药模式也逐步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报特别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王健东教授,旨在为广大临床医生分享CRC诊疗经验。
王健东教授介绍,我国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逐年提高,晚期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越来越多患者需要进行三线及三线以后的治疗。目前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三线治疗选择较多,但抗血管生成治疗是重要的治疗策略,持续抗血管生成治疗非常必要。在众多三线治疗方案中,瑞戈非尼循证证据充分。CONCUR研究证实,相比于安慰剂,瑞戈非尼可使难治性mCRC患者的死亡风险下降45%。尽管如此,单药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仍不能达到临床期待的效果。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95%为MSS型。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也是目前临床探索的热点。瑞戈非尼具有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作用,其可解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调节性T细胞(Tregs)对杀伤性T细胞的抑制,并能抑制表达Tie-2的单核/巨噬细胞(TEM),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应用,可协同增效。在REGONIVO研究中,瑞戈非尼联合纳武利尤单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获得了7.9个月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客观缓解率(ORR)达到36%。此外,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的REGOTORI研究发现,瑞戈非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难治性mCRC,获得了2.6个月的mPFS,中位总生存期(mOS)也达到15.5个月。在安全性方面,瑞戈非尼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以手足皮肤反应最为多见,且多为1~2级。此外,瑞戈非尼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治疗的前4周,随着治疗周期延长,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患者耐受性增强。在治疗过程中,早期发生的手足皮肤反应与更好的OS相关。
瑞戈非尼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不良反应主要是手足皮肤反应、蛋白尿、高血压等,大多不良反应通过科学管理可控。瑞戈非尼相关不良反应主要是发生在治疗早期,通过临床观察不难发现,不良反应通常在第一个周期发生频率最高、程度最严重,可通过调整用药剂量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管理,瑞戈非尼的用药剂量逐渐趋于稳定,患者对不良反应也逐步耐受。此外,CORRECT研究是瑞戈非尼的全球关键研究,入组760例标准治疗失败的mCRC患者,按2:1随机进入瑞戈非尼组和安慰剂组,两组均接受最佳支持治疗(BSC),研究结果展现了瑞戈非尼用于晚期CRC三线治疗可带来明确的生存获益。一项日本瑞戈非尼上市后监测(PMS)研究结果提示,mCRC患者的OS与早期出现手足皮肤反应有关,120 mg/d剂量方案可能降低手足皮肤反应和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与≤120 mg/d起始剂量相比,160 mg/d的起始剂量有更高手足皮肤反应和肝功能损伤[9]。回顾第三军医大学发起一项荟萃分析,结果也提示了起始剂量160 mg/d可能是瑞戈非尼不良反应的主要危险因素。
本文由王健东教授审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