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如何解读心电图学中的“隐匿性”

2021-11-29作者:论坛报沐雨综述
非原创 心电图

作者:中华医学会桂林市分会 方炳森


一、概述

“隐匿性”是心电图固有的本质属性,没有隐匿性就没有心电图;图中蕴藏着隐匿性的机制和表现,可以不无夸大地讲﹕不懂得“隐匿性”,就不能真正懂得和掌握心电图。


体表心电图就存在肉眼看不见的许多现象,这就是“隐匿性”,要用思维去把握;“只可意会,不易言传”。


试问:高血钾症的“窦-室”传导,并没有见到“窦性P波”,凭什么作出“窦”-“室”传导的诊断,如何证明来源于窦房结呢?


有人更以“脑筋急转弯”出题:“没有窦性P波的窦性心律有哪些?(请举出两个以上心电诊断)”。


二、隐匿性的定义

《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2版)》对“隐匿性”的解读为:

“心电图上看不见的现象”。


“看不见的”,就只能心领神会地用思维,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去领悟。我们曾用“电筒照明原理”,比喻心电图学的“总纲”——“起源-传导-图形(结果)”。


心电图只能反映心房,心室的除极与复极;虽然激动也可沿心脏自律传导系统和心肌传导,但在体表心电图上不一定有所表现”。


既然是“看不见的现象”,如何认识、理解和判断呢?


“隐匿性传导”,只是“隐匿性”中的一部分,但它是能够充分显示“隐匿性”特点的一种不完全性的传导,例如“隐匿性交界性(被窦性)夺获,心电图上并无直接表现,只能通过其激动的影响(结果)作判断”。


三、诊断“隐匿性”的必备条件

“隐匿性”的确立,要以“显性”表现作为依据;着眼于“序列性特征”,请看:


2021-10-22_153103.jpg

图1 房性早搏(短条3个心搏是长条R5-R7的重印)


长条第二个↓是显性房性早搏(P'13),有了它,对R5ST段上,虽然什么也没有见到;但可判断存在隐匿性房性早搏,因为 P'6 为AAC。P'13亦不是折返性P'波。P14在窦性序列上,属AAC。

上图的P'6 和P'14 相互对应(见下图),何以在 P'6 的前面没有见到房早(即与P'13类同的图形), P'6  和P '14 又都是相同的倒置。P'14 是由于“P'13”的房性早搏引发的房内差异性传导(AAC), P'6的外形证明了:P'6前面必然也有始动的房性早搏, P'6 才会有AAC的表现。这便是“显性证明了隐匿性”。房性早搏“看不到”但它确实“存在”。    

 


微信图片_20211022153108.jpg

图2 隐匿性交界性(被窦性)夺获(并不是“交界性”夺获了谁!)


图2下条前一个↓为显性的窦性夺获心搏;下条后一个↓以及上、中条↓处均为隐性的窦性夺获。无论是显性或隐性的夺获心搏,两者前后的“R-R”距离都相等。

这样,序列性特征便成为判定隐匿性夺获的标准和依据;诊断隐匿性夺获心搏,必须要有“显性夺获心搏”的序列性与其对应作为依据,始可成立。


三、实际上,整个心电图学充满了隐匿性的特征:

① 窦性心律时,当呈现“窦性长P-P间距,是窦性短P-P间距的整数倍”可以推断为二度窦房传导阻滞;长P-P间距中P波的影踪都无,

何来窦性P波的判断,

又如何证明有窦房传导阻滞,更凭什么证明是“二度Ⅱ型”?


② 心房颤动时,无法确定某个QRS波,与前面的哪一个“f波”有传导相关性。凭什么可以断言:心房颤动时R-R间距如果相等,而且QRS波外形和基本心房颤动的QRS波又略有差异,就要充分考虑为:心房颤动、并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并可对这些整齐的R-R进一步推论:整齐的R-R很可能来自交界性,可以诊断:心房颤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节律。


③ 心房颤动时如出现两种不同的QRS(R和R’)波:

“R波”的出现呈现不规则的序列性,即R-R间距不整齐;

“R’-R’”排列整齐,以“R’”命名。

此时可以推定:

“R波”为心房颤动 f 波下传的基本心搏,

“R’波”为附加心搏,即交界性起源的QRSJ。


何以评定两者是不同的起源,因有不同的序列性特征,即“序列性特征”决定了两种“起源”。有时“R’波”还会呈现非时相性室內差异性传导(NAVC)的改变;“”则是有明显的“无序性”,“”是“大致规整”的QRSJ附加心搏。这样的无序性、的有序性就成为判断“心房颤动并发间歇性房室阻滞、交界性自主心律”的依据。当它发生在应用洋地类制剂后出现时,要高度提示洋地黄过量或中毒。


④ 定义中的“心电上看不见的现象”要有一定的內涵限定。例如心房复极波——Ta波的“看不见”是波形太弱小,并非是没有。


“隐匿性”则是本来就没有波形,例如心电兴奋的传导,以目前体表心电图的记录技术本身而言,是无法描记到它的兴奋性历程。


心电图的核心理念之一的总纲“起源-传导-图形(结果)”中,“起源”有“四级定位”判定,图形(结果)有具体心电现象;独独“传导”环节只有直线,而P-R数值,“传”与“不传”要分析者用思维去把握、判定。


某个具体数值决定不了“传”与“不传”。


来源:朱晓晓心电资讯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