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6月8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同刊发表了两项针对原发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一线免疫治疗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分别是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的NRG-GY018研究以及多塔利单抗(Dostarlimab)的RUBY研究。而在前不久召开的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中国原研药物卡瑞利珠单抗和阿帕替尼联合用于子宫内膜癌二线治疗的相关研究也备受国际专家、学者关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华英教授团队受邀在大会上作了口头汇报,所获成果广受肯定。
子宫内膜癌的免疫治疗相关研究屡获青睐,短期内更是数次登上国际学术顶尖舞台。这不仅体现了医学界对该瘤种的重视,更反映出近年来免疫治疗的迅猛发展。那么这些重磅研究具体做了什么?对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格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学者又在该领域内贡献了哪些力量?相信各位读者亦充满这些疑惑。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有幸邀请到中国妇科肿瘤领域专家王华英教授及其团队的田文娟教授,针对上述问题为读者做出解答。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两位教授,对子宫内膜癌免疫治疗前沿进展一探究竟吧!
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副主任
上海市疾控中心妇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
上海市医学会妇科肿瘤委员会委员
上海医学会妇科肿瘤专委会子宫内膜癌学组副组长
上海市医师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委员
上海市女医师协会理事
《中国癌症杂志》常委
肿瘤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子宫内膜癌的个体化诊断及治疗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一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
两次进行ASCO口头摘要汇报
两项研究的总体设计方向一致,细节有些许不同。从研究人群来看,二者均允许纳入既往接受过新辅助或辅助化疗的首次复发患者,但NRG-GY018要求无治疗间隔(TFI)至少为12个月,RUBY研究要求TFI至少为6个月。给药方案方面,两项研究均在标准化疗基础上,添加标准治疗剂量的PD-1抑制剂,在维持治疗阶段免疫制剂则均为双倍剂量双倍间隔期给药。NRG-GY018研究中维持治疗时间为14个周期,大约20个月左右;RUBY研究则规定维持治疗时间最长为3年。两种药物的长期耐受性和患者的治疗完成度还有待后续完整数据的发布。
两项研究均为先测MSI/MMR状态,再进行分层随机分组。RUBY实验中dMMR患者比例为23.9%,NRG-GY018中dMMR比例为27.6%,基本符合欧美子宫内膜癌患者中dMMR的占比。其他分层随机因素略有不同,NRG-GY018研究根据既往化疗进行分层随机,pMMR组患者既往化疗比例为25.3%,dMMR组的既往化疗比例为5.8%。RUBY研究则根据既往放疗情况进行分层,患者既往化疗情况则未见具体数据。
疗效方面,两项研究在dMMR人群中的PFS均达到了主要终点,结论也比较一致,NRG-GY018中的HR 0.30,RUBY研究HR为0.28,对于dMMR患者,在标准治疗基础上添加ICI可以降低70%左右的复发风险。而对于pMMR人群,两项研究的结果差异较大。NRG-GY018中PFS 的HR为0.54,RUBY HR仅为0.76。究其原因可能是pMMR人群异质性较大,对药物反应不一致。
NRG-GY018研究和RUBY研究自今年美国妇科肿瘤学会(SGO)首次公布研究数据并同步线上发表于NEJM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两项研究均为Ⅲ期全球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分别比较了在晚期及复发子宫内膜癌的一线化疗中添加免疫检查点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和多塔利单抗的疗效及安全性。二者均达到了预设的阳性终点。在今年的ASCO上,RUBY研究补充了其盲法独立中央审查(BICR)次要终点结果和患者报告结局(PRO),证实多塔利单抗在维持HRQoL的同时显著改善PFS,进一步夯实了其未来作为晚期及复发内膜癌一线治疗标准方案的基础。
帕博利珠单抗和多塔利单抗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代表性药物,基于前期的KEYNOTE-146/775、GARNET等研究,二者均已获批单药或联合用于子宫内膜癌的二线治疗。两种药物也是内膜癌一线免疫治疗探索的先行者。NRG-GY018和RUBY两项高质量RCT研究证实在含铂化疗基础上联合抗PD-1抑制剂能够显著改善晚期子宫内膜患者预后,尤其是dMMR人群获益更为显著。这两项研究结果奠定了免疫治疗在子宫内膜癌一线治疗中的地位,即将改变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格局。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该治疗策略在dMMR和pMMR人群中疗效仍然差异明显。在临床实践中,肿瘤分子和免疫表型特性,包括肿瘤突变负荷、MSI状态、PD-L1状态,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分类等,将有助于筛选最可能获益的患者。针对基数更大的pMMR人群,免疫联合靶向、化疗等多种联合治疗策略应当是未来探索的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两项研究仅有极少数亚洲患者入组(NRG-GY018 31例,RUBY 15例),目前针对亚洲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免疫一线治疗数据尚匮乏。近年来,随着中国原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的不断涌现,中国学者也在积极开展和探索免疫治疗在妇科肿瘤领域的临床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原研PD-1抑制剂如卡瑞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等,在晚期及复发子宫内膜癌二线治疗中表现亮眼。
如今年的ASCO大会上,我们团队有幸受邀赴大会现场口头汇报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联合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全身治疗失败后的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单臂Ⅱ期、Simon两阶段研究“成果。此前在2022年ASCO会议上,我们已经公布了第一阶段数据,今年ASCO会议上该研究结果再次更新,显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在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全身治疗失败后的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抗肿瘤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这一成果凸显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潜在临床价值,同时也为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期待未来在子宫内膜癌一线治疗领域,有我国原研药物的优秀临床研究问世。同时有更多的临床试验来完善中国数据,切实地为中国患者谋求更多治疗收益。
审阅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华英 田文娟
编辑 | 中国医学论坛报 胡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