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欢度医师节,《中华淋巴瘤指南共识》免费领!

2021-08-17作者:论坛报肿瘤小编资讯
血液肿瘤原创 淋巴瘤

2021年初新版《中华淋巴瘤指南共识》(以下简称“指南共识”)正式发布。

微信图片_20210817165648.jpg

该指南共识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CSWOG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共同制订,由中国医学论坛报制作出版,旨在令我国常见及罕见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瘤诊治更加规范,为中国淋巴瘤诊治起到了表率作用。


为了迎接医师节的到来,

首届壹生问答嘉年华活动多多!

这本《中华淋巴瘤指南共识》

电子版将免费分享给各位医生!


您辛苦了,节日快乐!


复制下方百度云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获取《中华淋巴瘤指南共识》


链接: 提取码: p7ej 



二维码.png

微信图片_20210817174232.jpg


当时,本报特别采访了大会主席、本次指南共识的主要编写者、四川省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淋巴瘤首席专家林桐榆教授,带我们走进指南共识编撰过程的良苦用心。

“牛刀杀鸡”,打造医生最实用的“口袋指南”

此次指南共识共分为18章。其中,第1~17章针对各类淋巴瘤的亚型进行了详尽介绍,而最后1章则相对完备地汇总了淋巴瘤常用治疗方案。每一章都分别描述了淋巴瘤的病理学特征、诊断要点、推荐检查、治疗方案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涵盖了多种亚型的专题介绍。指南共识的纸张大小是刚好可以放在白大褂的口袋中的尺寸,因此,被称为“口袋指南”。


尽管指南共识只是一本小册子的阅读量,但是其中倾尽的专家力量却并不比一本完整的书籍少半分。联合编写本次指南共识的158位专家作者,也同时担任了《淋巴瘤诊断与治疗学》第二版的编撰工作。该书的第一版是几乎全中国淋巴瘤医生案头的必备书籍,而本次指南共识正是该书第二版的精华版本。


《淋巴瘤诊断与治疗学》的内容固然翔实,但指南共识的内容则更简明扼要,实用直观。所谓“口袋指南”,不仅代表了尺寸小巧,也代表了其内容简练、信息直观明确,涵盖绝大部分临床常见病种,涉及绝大多数医生关切的诊疗问题,是一本更具功能性、实用性的指南。在本届中华淋巴瘤大会的指南共识发布现场,在场的200余位专家、医生、学者,都对其赞不绝口。


作为仅有18章的精华版《淋巴瘤诊断与治疗学》,指南共识覆盖了绝大部分常见的淋巴瘤亚型,如套细胞淋巴瘤、结外NKT等,做到了比绝大多数其他指南更大、更全。其次,基于中国国情,指南共识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或其他外国指南常见的特殊亚型而并非中国患者常见的(如皮肤B细胞淋巴瘤)只做简要描述,而对中国患者更为常见的亚型施以浓墨,更加“接地气”,更有“中国味儿”。


循证溯源,求是存真,成就实操工具书

指南共识内容的更新最主要依据是循证证据;其次则是百余位专家的临床经验以及各种药物的可及性,是综合评定后,最终得出的推荐治疗原则和方案。


目前,中国临床肿瘤医生所接触的多数指南,诸如NCCN指南、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指南和CSCO指南,更多的是侧重于临床实践的规范化指导,而很少侧重于治疗方案的机制阐述,未将“为什么这样做”讲清。而指南共识一开篇则是将多个不同亚型的淋巴瘤病理图片直观地呈现给医生读者,真正做到了“有图有真相”。


指南共识中,编委会将多个组织、细胞病理组织切片的显微镜下图片呈现出来,例如,CD20的病理学结果展示。通过这样的病理学特征的思路指引,指南共识将疾病的诊断、诊断流程、方案设计以及未来推荐治疗的方案等问题向读者一一道来,也就是所谓的“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众所周知,NCCN指南等都会一定程度上受到制药企业的资本力量影响,将一些并非可及,甚至尚无更广泛试验的药物作为推荐方案,其公正性、中立性值得商榷。例如,几年之前,放疗的作用因并不具有商业价值而未被此类指南所采用。


而指南共识保持完全的非商业、无偏倚,所有作者分文未取,将多个可能方案呈现出来,致力于让中国医生以最实用的方案医治中国患者,尽最大努力做到“兼济天下”,让绝大多数的患者能够看得起病、用得起药。与NCCN指南的制药企业倾向相比,内容更具学术性和实用性。


同时,不同于以往的国内指南,指南共识也并非照搬国外指南,而是倾注了更多的国内优秀专家心力,整合多项国内研究数据,是更适合中国医生医治中国患者的参考书。


学术官方结合,推动淋巴瘤诊疗实践发展

指南共识的主要倡导者是中华医学会,作为具有权威代表性的半官方学术组织,其有义务在制定指南、规范诊疗中起到带头作用。因此,作为中华医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的成员,编委会更加有义务为我国淋巴瘤的诊疗规范作出贡献。在如此冗杂的淋巴瘤指南版本中,做出最能代表中国、最公正、最合理的行业指导。


林教授强调,特别感谢所有参与编撰的专家,他们对学术的无私奉献、对临床规范制定的不懈努力,对医学进展的最佳呈现,都令人敬佩和感恩。而同时也要承认,指南共识的内容并非尽善尽美,仍需要更多专家、学者加入,倾注更多力量,不断更新和完善。


初心依旧,医者仁心,尽力做个好医生

自1987年开始,林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时至今日,他仍自称“林医生”。谈及对于未来淋巴瘤诊疗的发展方向,林教授表示作为一个从业30余年的老医生,“做个好医生”始终是他工作的目标和理想。而“做个好医生”说来简单,实则需要年复一年的知识积累和拓展。一个淋巴瘤医生不应该只会看病理报告,更应该能够从病理医生的角度去揣摩疾病本身而给病理医生临床意见。只有这样多领域内容的掌握,才能避免误诊而延误治疗。


肿瘤科学以往就有“异病同治,触类旁通”的传统,而淋巴瘤并非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类包含几十种治疗方案的肿瘤种类,因此,相较于其他实体瘤,从淋巴瘤的治疗方案,全瘤种的治疗可见一斑。由此,林教授认为,淋巴瘤一定程度上具有导向(Leading Tumor)作用。


例如,同样是黏膜相关淋巴瘤的治疗,眼部和胃部在病因和治疗上就不尽相同。而此次指南共识的发布,则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本“口袋指南”将淋巴瘤诊疗的信息进行多学科整合和个体化输出,因人制宜,因病制宜。


最后,林教授呼吁所有患者和基层医生,主动向有经验的肿瘤中心提出会诊需求,也希望淋巴瘤的治疗能够持续发展,不断突破进取,“不忘初心、不放弃不抛弃”,使更多无法治疗的患者重获生存可能。


四川省肿瘤医院  林桐榆教授  审阅

中国医学论坛报  王淳  采写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