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3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丁丽、郭燕和胡付品在国际权威期刊《国际抗菌剂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F=15.4)发表文章,简要介绍我国几十年来在细菌耐药监测相关领域所做的重要工作。
多重耐药菌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行播散,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重大挑战。细菌耐药监测网络和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在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演变和指导临床抗感染精准治疗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国细菌耐药监测工作的开展与全球同步。早在1985年,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下,国家卫生部就已经发文批复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
定所抗菌素室和上海华山医院抗菌素室,共同成立“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为进一步扩大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面,1988年卫生部再次发文([88]卫药政字第203号),决定在北京、上海逐步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网,并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和华山医院抗菌素研究所负责制订技术要求和实施方案,并分别组织2~3个医疗单位,按统一的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方法进行扩大试点。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细菌耐药监测工作。近40年来,我国政府和各医疗机构在细菌耐药监测网络的建设、抗微生物药物药敏试验执行标准的建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和医院感染控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相继成立了国家级、省市级的细菌耐药和抗菌药物监测网络体系;开展新抗菌药物药敏试验折点的制定及方法学评估研究工作;尝试建立药敏试验参考实验室。为全面提升专业人员应对细菌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的综合能力,先后建立“细菌真菌感染诊治培训项目(培元计划)”、“临床药师细菌培菌感染诊治培训项目(培英计划)”、“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细菌真菌感染诊断能力提升项目(培微计划)”和“感控医师研修项目(SHIP计划)”等国家级培训体系;创新性地开展“三网联动”和“四网一会”工作,通过整合不同监测网络的专家和资源,合力应对细菌真菌耐药,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挽救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生命。
作者:丁丽
本文转发自CHINET
往期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