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17年10月《中国大肠癌流行病学及其预防和筛查白皮书》显示,大肠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发病谱的第三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结直肠癌多次手术切除及化疗放疗,易出现膀胱肠瘘。
膀胱肠瘘起病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为尿路感染等,故此类病人通常先进行尿液常规检查。现将一例尿液中发现通常只出现于粪便中的灵芝孢子,从而辅助诊断膀胱肠瘘的病例报道如下。
案例资料
临床资料
患者,男,53岁,主诉便频、腹胀1年余,尿痛2月余,无发热、咳嗽、咳痰,无四肢及面部浮肿。因症状无明显改善,来我院泌尿科就诊。
诊治过程
体格检查:体温36.0℃,心率80次/分钟,血压120/80 mmHg。腹部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肾区无叩痛。肛门指诊,胸膝位,肛门部外观正常。直肠黏膜光滑未触及肿物,陶氏腔未及肿物,指套退出时无暗红色血迹。
辅助检查:尿常规检验示:尿液黄色,浑浊,蛋白阳性(+),白细胞100个/μl,癌胚抗原(CEA)23.07 ng/ml。于2年前行直肠癌经腹前切除+末端回肠造口术,手术顺利,术后未见异常。
值得注意的是,尿常规沉渣显微镜观察发现灵芝孢子(见图1):
图1 尿液涂片见大量灵芝孢子,形态似芝麻样,有的形态不完整;可见少量细菌
细胞体积较大,棕黄色,直径5~9 μm,形态多呈芝麻状,破壁不规则等;细胞壁呈双层结构,但体内无毛蚴,明显区别于肝吸虫卵和真菌孢子(见图2,3),基本判断为灵芝孢子。
图2 肝吸虫卵:棕黄色,形似芝麻粒,一端有透明空隙区,另一端钝圆,内容物清晰,见毛蚴,有肩峰,不会密集出现
图3 真菌(发酵菌),有的出芽,假菌丝
诊断经过
查阅近十年的相关文献,膀胱肠瘘国内外仅有零星报道。近几年里,该病发病率有所上升,特别是放疗患者,该类型膀胱肠瘘出现肠瘘症状的间隔时间常常在2年以上,故极易被忽略或误诊为尿路感染。当临床上遇见疑似病例时,应提高警惕,重视询问相关病史,详细了解患者排尿、排便的细节,从而提高该病的确诊率。
膀胱肠瘘的发病机制可大致归纳为病理性及损伤性。前者又包括肠源性及膀胱源性,其中以肠源性因素为主,2%的肠道憩室炎有可能发展膀胱肠瘘;其次为肠道恶性肿瘤;克罗恩病为第三大病因,占总例数约10%,约6%的克罗恩患者可发展为膀胱肠瘘。在亚洲国家,膀胱肠瘘的主要病因是肠道恶性肿瘤。Chen等报道恶性肿瘤所致膀胱肠瘘占92%,呈绝对优势,而医源性损伤和放疗位居第二。
膀胱源性引起的膀胱肠瘘虽然较少,但病因更复杂多样,如膀胱肿瘤、结石、异物、膀胱炎性坏疽、结核等,均可引起膀胱肠瘘。此外,外伤与医源性损伤,尤其是盆腔手术、膀胱镜、肠镜等操作在膀胱肠瘘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案例分析
目前消化道恶性肿瘤膀胱瘘的检测诊断手段主要包括:尿液干化学及沉渣检查、粪便常规及FOBT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显像、肠镜检查、开腹手术探查、消化道恶性肿瘤标志物等。
尿液干化学及沉渣检查排除污染后,检测到通常只出现在粪便中的有形成分,对辅助诊断膀胱肠瘘是一种简易检查方法。通过尿液沉渣细胞形态学、肠镜和CT造影的联合检查,可极大提高对膀胱肠瘘的诊断准确率。
后该患者泌尿系CT增强:乙状结肠与膀胱不规则软组织影,与乙状结肠间局部瘘管形成可能。CT:结直肠内可见造影剂填充,乙状结肠与膀胱间可见团片状稍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内可见造影剂影,与膀胱及乙状结肠相同,遂确诊膀胱肠瘘存在并行结肠支架置入术治疗。
尿液干化学及沉渣检查是一种简便易行、廉价无创的诊断方式。我们通过尿液沉渣显微镜检查发现了只出现在粪便中的灵芝孢子,为临床尽早诊断提供了依据。
作者:蔺丽玲 石磊 吴康 岳展伊 陈燕 刘善荣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实验诊断科
来源:检验医学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