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命线,但透析不充分可能导致毒素堆积、心衰、营养不良等严重后果。数据显示,我国约89.5%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依赖血液透析,而透析不充分率高达19.23%(管理前)。如何科学提升透析质量?以下6个关键问题为您系统解析。
透析充分性指通过透析有效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使患者达到:
血压平稳:无严重水肿或脱水;
营养达标:血清白蛋白≥35g/L;
电解质平衡:血钾、血磷处于安全范围;
生活质量改善:食欲正常、体力恢复。
充分透析的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全球最长透析记录已超过40年,核心秘诀正是对充分性的精细管理。
1. 技术因素
血流量不足(<200ml/min):常因内瘘狭窄或导管血栓,毒素清除率下降超30%;
透析时间缩短:部分患者因低血压、抽筋提前下机;
透析器选择错误:低通量透析器难清除中大分子毒素(如β2微球蛋白);
2. 患者因素
控水失败: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干体重5%(如日增1kg);
饮食失控:高钾高磷饮食加重负担,蛋白质摄入不足(<1.0g/kg/天)致营养不良;
治疗依从性差:随意减少透析次数。
3.管理疏漏
干体重评估不准:未结合胸片肺淤血、生物电阻抗法动态调整;
并发症忽视:贫血、高甲状旁腺激素未及时处理。
定期监测:每3个月超声检查内瘘,血流速下降>25%需立即干预。
精准穿刺:推广扣眼穿刺、超声引导穿刺,降低并发症。
及时处理:导管功能不良时溶栓或更换;内瘘狭窄行球囊扩张。
实践案例:某医院组建血管通路多学科团队(血管外科+肾内科+超声科),2024年通路并发症下降40%,完成透析超1.6万例。
基础标准:无尿者每周透析≥3次,单次≥4小时,总时长≥12小时/周。
灵活调整:残余尿量>800ml/日者可减少至每周2次,但单次延长至5小时。
防提前下机:遇低血压可调低透析液温度、提高钠浓度或梯度超滤。
即时激励:达成控水目标或准时透析,给予小礼品/表扬,6个月后依从率达95%。
智能工具:APP记录饮食体重,预警高钾食物(如香蕉、坚果)。
关键行为训练:每天称体重(增长≤1kg),用刻度水杯饮水; 肉类焯水去磷,避免蛋黄、加工食品;每日3次触摸内瘘震颤(晨起、中午、睡前)。
研究支持:湘潭中心医院对96例患者实施激励护理后,透析充分性指标Kt/V值从1.0升至1.3。
通路联盟:整合血管外科、肾内科资源,建立"评估-维护-急救"全流程管理。
持续质量改进:如阿拉尔医院修订52项制度,透析不充分率从19.23%降至2.56%。
患者赋能:制作视频手册、病友互助小组,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透析充分性需医患协同:医疗团队优化技术操作(血流量、时长),患者落实自我管理(控水、饮食、通路维护),并通过多学科协作与智能工具筑牢生命防线。
核心提示:透析充分性关键指标Kt/V≥1.2,每3个月评估1次,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来源:学透肾净研习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