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六成患者消融治疗,20%植入了ICD!阜外医院20年522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治经验

2020-12-03作者:壹声资讯
心律失常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可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猝死,而且并不少见,据估算我国约有50万此类患者。

近日,阜外医院姚焰、梁二等对该院1996~2017年就诊的522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

20余年来,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诊治水平长足提高,导管消融术成为重要治疗手段,在基因检测及心肌活检、规范药物治疗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研究显示,有62.3%的患者接受了导管消融术、19.5%接受了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10.0%的患者接受了心脏移植。

对于高危患者,ICD 是指南中IA类推荐。导管消融术治疗也可减少甚至消除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发作。

微信图片_20201119143600.png


图1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996~2017年ARVC 患者接受导管消融术分布情况


但植入ICD比例仍相对较低,研究者指出,主要原因是对ICD认识不足,部分患者还担心植入ICD后会对后续升学、就业、择偶等产生不利影响。

接受心脏移植的比例约10%,而且2010年及以后比例呈下降趋势。这提示,一则该中心心脏移植适应证把握严格,二者随着药物和介入治疗的推广,多数患者病情得以控制无须心脏移植。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在人群中发病率相对稳定,而研究显示,新就诊患者随时间变化而明显增,就诊至确诊时间2010年前是357天,2010年之后则是244天。

 

微信图片_20201119143603.png


图2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996~2017年ARVC患者就诊分布情况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心电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26.2%接受了基因检测,69.0%接受了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2.1%接受了心内膜活检。

2010年及以后患者行心脏磁共振成像(74.5% vs. 53.9%,P<0.01)和心内膜活检(2.9% vs. 0,P<0.05)的比例高于2010年前,行基因检测的比例低于2010年前(22.8% vs. 35.5%,P<0.01)。

研究者指出,基因检测试确诊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这项研究还发现,接受基因检测的患者基因突变比例高,PKP2为最常见的突变基因。而研究团队既往研究结果表明PKP2基因突变者病情更严重。这凸显了基因检测的重要性。

不过目前基因检测多需外送检查,且均为自费,这可能导致基因检测比例较低。

药物治疗方面,欧美指南均指出绝大多数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获益。

但研究发现,2010年前仅7.1%的患者在用,2010年及以后使用比例有所提高为36.5%,但整体来看,使用率较低为28.5%。

此外,索他洛尔和胺碘酮治疗的使用比例分别为35.6%和10.9%。

研究者指出,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药物治疗的认识,尽早给予患者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中,71.5%为男性,确诊时平均39岁,63.2%首发症状为心悸,59.2%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病史,5.2%有家族史。

研究者表示,未来应该继续加强临床医生的继续教育和面向公众的科普教育,提高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诊疗质量。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