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踵事增华,开创新局!CIT2023亮点抢先看——专访CIT代理秘书长窦克非教授

2023-06-27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原创

123.jpg


2023年,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历经21载岁月,步入第三个“10年”。过往廿载,CIT始终凝心聚力,奋楫笃行,赓续传承、创新之初心,共谋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未来之新局!


作为大会官方合作媒体,《中国医学论坛报》将推出系列特别报道。本期专访CIT代理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窦克非教授。


video


Q1:今年的CIT大会将有哪些重磅研究即将揭晓?


窦克非教授:首先非常感谢《中国医学论坛报》的邀请和采访!CIT每年的重磅节目之一即最新临床研究的揭晓。本届CIT大会精选了10项最新临床研究与各位同道分享,其中最亮眼的研究集中在国产创新型器械领域,首当其冲的便是肾交感神经消融手术器械。


本届CIT大会将带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蒋雄京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领衔完成的创新型器械研究,分别为Iberis-HTN研究、SMART研究以及Netrod相关研究。此外,由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妍教授团队开发的国产新型震波球囊是我国家首个自主研发的震波球囊,目前临床研究已顺利完成,并获得了显著效果。该研究成果也将于CIT大会期间与各位同道分享。


另外,本届CIT大会还将公布一些临床研究的延续成果,比如CIT2022重磅发布的FAVOR Ⅲ China研究,今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雷教授将为广大听众呈现关于卫生经济学方面的研究结果。其他还包括国产器械(Firesorb)在患者层面的长期随访临床结果以及药物球囊的注册研究。当然,本届CIT大会一如既往地秉承与时俱进的初心,甄选了一些新颖的临床研究,包括人机耦合创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利用机器学习建立出血、凝血评分模型等。相信各位同道定能从这些最新临床研究中有所思、有所悟。


Q2:本次CIT大会有很多特色专场,您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吗?设计这些专场的初衷是什么?您可否推荐几个特色专场?


窦克非教授:以往CIT大会按照疾病和(或)病变特点分类筛选、设计专场,比如常见的分叉病变专场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专场。而本届CIT大会的重要亮点便是打破这一传统模式,更加聚焦临床医生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并直击问题要害,匠心巧用,精心设计了系列精品研讨会,以便与会专家、同道们畅所欲言,针对当前临床中有争议、有困惑的话题展开透彻的讨论。


早在CIT大会筹备阶段,我们即向CIT工作组和广大心血管介入医生进行了问卷调研,经过严格的审核、筛选过程,广泛征集了临床医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基于调研结果,本届CIT大会设计了诸多专场,既包括药物治疗,也涵盖器械相关的治疗,以及临床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话题。


近些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展飞速,几乎可以攻克所有病变。然而,越来越多的患者面临复杂的临床状况和解剖特征,而且不适合外科手术,这部分患者又将如何处理呢?对此,我非常推荐本届CIT大会的以下几个精品会,如CHIP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支持、严重钙化病变的处理等,我相信与会专家、同道能够在这些别出心裁、贴近临床实践的精品会中有所启发、有所进益。


Q3:此次会议有专场涉及人工智能,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窦克非教授: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等先进技术也逐渐渗透到心血管病临床实践当中。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有利于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风险分层,乃至策略决断。同时,在患者的长期随访过程中,人工智能也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意味着医生会直接暴露于射线中,我国每年PCI的病例数将近140万例,这对医生的健康伤害非常大。而手术机器人的引入不仅可以解决射线伤害的问题,最大程度地保护医生,还能帮助医生将更多精力投入新技术、新策略的研究中,我认为应用价值非常大。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团队参与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利用机器人全程辅助冠状动脉造影、实现远程PCI,也可以辅助解决一些更为复杂的疑难病例。虽然当下手术机器人处于初级阶段,但我相信,未来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在心血管临床实践中的融合,一定会推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本届CIT大会特别设置了机器人比赛专场,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Q4:您对今年的CIT有什么期待和寄语吗?


窦克非教授:CIT作为中国介入心脏病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高质量学术会议,在过去二十载,不仅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领域专家交流的核心平台,同时也是中国医生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桥梁。踵事增华,开创新局!我们希望在赓续既往优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吸引更多年轻医生积极参与进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迈向CIT新征程!


论坛报张苗苗整理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