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病例提供医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高明阳
患儿女性,12岁4个月。
【主诉】间断胸闷、心悸1月余。
【现病史】1月余前运动后突发胸闷、心悸,无头晕、晕厥、胸痛;每次持续1小时左右自行缓解,近期无明显活动耐量下降。于当地医院就诊提示“心电图异常”(未见心律失常),心脏超声“可疑心肌病变”。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
【既往史】4年前因颜面左侧局部皮肤硬化就诊,诊断“系统性硬化”。
【个人史】初中生,否认烟酒史。
【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入院查体】T 36.2℃,P 90次/分,R 18次/分,BP 106/52 mmHg。发育正常,体型偏瘦(身高162 cm,体重46 kg,BMI 17.5 kg/m2),左耳前局部皮肤粗糙;心界双侧扩大,心率90次/分,律齐,胸骨左缘2~3肋间2/6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肝界正常,下肢无水肿,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BNP 438 pg/mL,NT-proBNP 1274 pg/mL,hsTnI 819.6 pg/mL(参考范围 0~11.6 pg/mL)。
入院心电图(2020-12-29):
经胸心脏超声(2021-12-29):
右室显著扩张:前后径39 mm,RVOT 34 mm;LVEDD 39 mm,LVEF 53%。
右室结构与功能: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 TAPSE 12 mm;右室内血流缓慢,自发显影;右室中下段至心尖段室壁呈皱褶样改变,室壁心肌明显发育不良;正常心肌位置代之以稀疏、纤维化显著的小梁交织网状结构。
动态心电图(2021-12-28):
室早22124次(占总心搏数20%),短阵室速74阵,最长15跳。
心脏磁共振成像:
LVEDD 42.6 mm,RVEDD 51.4 mm;RVOT前后径38.3 mm。
电影MRI:双室壁变薄,右室游离壁及左室心尖多发瘤样膨出,左室壁运动减低、不协调,舒张明显受限,收缩功能减低。
心肌延迟成像:右室游离壁、左室心外膜下心肌及间隔壁内条形延迟强化。
左心功能:LVEF 33.67%;右心功能:RVEF 32.35%,EDV 210.95 mL(RVEDV/BSA=142 mL/m2)。
【初步诊断】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心动过速
心功能不全
心包积液
三尖瓣关闭不全
【诊疗计划】
完善基因检测(2022.1.13 结果回报:PKP2突变)
限制剧烈体力活动
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呋塞米、福辛普利
下一步治疗:
择期导管消融(针对频发PVC及短阵VT,降低心律失常负荷)
ICD植入?
心脏移植?
【病情变化】
入院后第二天出现持续性室速。
【治疗调整】
行急诊室速导管消融,完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
【手术过程】
心室S1S1300 ms刺激诱发与临床发作形态一致的宽QRS心动过速,TCL 370 ms。
行心包穿刺,于右室心外膜行基质标测,可见右室游离壁、心底部大范围低电压区。
心动过速下激动标测:RVOT前游离壁为关键峡部,可见舒张中晚期电位,此处可隐匿性拖带。
之后于游离壁心内膜面行低电压区、延迟电位消融。
【术后情况】
术后患儿未再发生室速,室早数量较术前显著减少。
术后心电图:
术后动态心电图(2022-01-04):24小时室早1975次 室速0阵。
【出院建议】
长期避免剧烈体力活动,近期植入ICD
口服药物:
酒石酸美托洛尔 6.25 mg bid
胺碘酮 0.2 g TID服用1月→0.2g qd 长期
沙库巴曲缬沙坦 12.5 mg bid
呋塞米 20 mg bid
螺内酯 20 mg bid
氯化钾缓释片 0.5 g bid
【查房目的】
该患者长期药物治疗方案?
植入ICD时机?
【疾病相关知识】
ARVC概述:
发病率1/5000,半数有家族史,多为AD遗传。
特征:频发室性心律失常、进展性心室功能障碍、SCD风险高。
发病年龄:多在12~50岁之间。
病理学特征:
纤维脂肪组织替代心肌(心外膜→心内膜);心肌细胞凋亡、炎症。
右室弥漫扩张、变薄,室壁瘤形成。
临床表现:
室速相关症状,心悸 (30%~60%)、头晕 (20%)、晕厥(10%~30%)。
19%的ARVC患者表现为心脏骤停。
偶可见胸痛伴一过性缺血性ECG改变、TnI升高,类似心肌炎/心梗。
病变三角:心肌受累部位多为于右室流入道(三尖瓣瓣下区域)、流出道(漏斗部)、右室心尖之间的三角区域,故称“病变三角”。
【ARVC诊断】
每个方面均包括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
确定诊断:2个主要标准/1个主要标准+2个次要标准/4个次要标准。
临界诊断:1个主要标准+1个次要标准/3个不同方面次要标准。
可疑诊断:1个主要标准/2个不同方面次要标准。
【ARVC分期】
隐匿期:无或仅有轻度右室结构改变,已有SCD风险。
电学改变期:心电图出现T波倒置、QRS波终末部延长、 LBBB形态PVC/VT。
结构改变期:显著结构重构,累及右室或双室,可出现心衰。
部分亚型可出现类似心肌炎的“hot-phases”
胸痛、心悸或晕厥前兆、肌钙蛋白升高。
CMR可有心肌水肿表现,心电图可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与复极异常。
提示炎症参与疾病进展过程。
【风险评估】
ARVC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心脏性猝死[SCD])年平均发生率约10%。
ARVC患者常见的SCD高危因素:
多桥粒蛋白基因突变(DPGM)
跨膜蛋白43(TMEM43)基因突变
男性、年轻患者、先证者、高强度运动者
晕厥史、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史、频发室早
心电图广泛T波倒置
双室射血分数减低
【ARVC管理】
原则:主要目标:降低SCD风险;减少心律失常和心衰症状
限制剧烈体力活动:有症状/有风险患者每周最多150 min低中强度运动
药物治疗:
β-blocker作为一线治疗(减少心律失常,降低右室壁张力)
AAD降低心律失常负荷,不预防猝死(胺碘酮、索他洛尔: 不确定;氟卡尼+β-blocker)
心衰治疗:β-blocker、ACEI、MRA
非药物治疗:
出现持续性单形性VT的患者,可选择导管消融(无法根治室性心律失常)
ICD预防猝死
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反复VT/VF电风暴:心脏移植
【儿童ARVC】
有研究显示,累及双室的ARVC患者诊断年龄更低,且发病较早的ARVC预后更差。
【ARVC治疗】
众多研究显示,针对室性心律失常行导管消融可显著减少VT发生率,降低心律失常负荷;心外膜-心内膜联合消融更为有效。
指南推荐:
2015 ARVC/D国际专家组共识推荐。
ICD植入: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该病例诊疗规范、思路清晰,但对该患者应进行鉴别诊断,结合患者起病年龄小、进展迅速,既往有系统性硬化病史,应注意鉴别结缔组织病相关心脏损害,如结节病。结节病患者有ACE水平升高、心律失常发作时可表现为多形性室性心律失常,可行心肌活检明确诊断,可于右室流入道靠间隔部位或左室心肌较厚处取活检避免心脏穿孔。如确诊结节病,可加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结节病与ARVC均属于预后不良的疾病,但结节病为淋巴细胞介导免疫系统疾病,不主张早期心脏移植。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治远教授:ARVC室性心律失常难以根治,应考虑再次消融难度及风险。
天津市胸科医院马薇教授:该患者发作时心电图下壁导联有向上为主与向下为主两种形态,与最终消融终止点定位不完全一致,考虑可能与折返性室速起源点与折返环出口不在同一部位相关。术中应仔细标测,理解折返环路及基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李松南教授:该患者在建立诊断过程中已考虑结节病诊断,但考虑可能性较小,因患者入院胸部CT未见结节病肺部累及表现。结节病心脏病变可表现为房室传导阻滞、缓慢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该患者自身免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心脏核磁未见结节病表现,不支持结节病诊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董建增教授:该患者心肌病变主要分布于右室心外膜下,符合ARVC典型表现。结合ARVC病变特征,考虑一次消融后心外膜粘连较重,再次消融难度大,应充分干预致心律失常基质。另外,应积极完善家系基因检查,评估疾病风险及预后。
来源:CDQI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