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 黄铭厚
病例介绍
主诉和现病史
患者男性,22岁,因“反复发作性行为异常5个月”于2018年1月4日入院。
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行为异常,表现为阵发性意识模糊、无目的穿脱衣服并误认为没有穿衣服、口中无意识发声、呼喊或反复穿鞋等,伴有双上肢抖动,每次持续4~5小时,5~6天发作1次。患者有时表现为夜间不睡、烦躁不安、无法认识亲属、呼之不应等,持续4~5小时后缓解或整夜无眠,缓解后可立即清醒,3~4天发作1次。
患者反复就诊于南京脑科医院,给予抗癫痫、改善脑代谢、降血氨、营养神经、甘露醇脱水、保肝、护胃等治疗,可暂时缓解,但仍时有发作。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近1年来体重减轻4 kg。
既往史和个人史
2007年,患者因“急性肾小球肾炎”就诊,当地医院治疗后好转。2008年因发育迟缓至南京脑科医院及我院内分泌科,查生长激素低、睾丸缩小、骨龄偏低,诊断为“矮小症”,给予相应治疗。2008年住院时发现胰腺萎缩、钙化,诊断为“特发性慢性胰腺炎”,长期在我院消化科门诊随诊,口服“胰酶肠溶胶囊”进行治疗。2009年当地医院行“阑尾切除术”。
家属诉患者自小体弱,尤其是力量较差,无法正常参加学校体育运动。
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吸烟、饮酒史。
家族无类似疾病,父母非近亲结婚。
入院查体
身高164 cm,体重42 kg,体质指数(BMI)15.61 kg/m2。生命体征正常,神志清,精神可,无慢性肝病面容,未见肝掌、蜘蛛痣,皮肤巩膜无黄染,无明显色素沉积,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查体阴性。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右下腹见约4 cm陈旧瘢痕,Murphy征阴性,肝肋下3 cm,质中无触痛,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5-级,双下肢无水肿。外生殖器正常,第二性征:喉结正常,胡须少。神经系统查体:病理征阴性,扑翼样震颤阳性。
图1 头颅增强MRI(2017年12月南京脑科医院)
外院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检查结果正常;血生化: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62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54 U/L,γ-谷氨酰转肽酶(GGT) 82 U/L。尿酸 406 μmol/L,甘油三酯 2.93 mmol/L。乳酸 3.9~4.9 mmol/L,血氨 107~286 μmol/L。(2017年12月)
腹部彩超 肝脏实质回声增粗,胆囊肿大,腹腔气体干扰,胰腺显示欠清。
腹部增强CT 慢性胰腺炎。
头颅增强MRI ①两侧颞顶叶皮层下、两侧放射冠区及左颞叶深部多发异常信号,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脱髓鞘脑病?代谢性疾病待排?②两侧颞顶叶低灌注区,伴左颞叶皮侧下局部高灌注(图1)。
临床讨论
step1:患者入院诊断考虑什么疾病?进一步如何处理?
入院诊断
1、肝性脑病
患者有较为典型的肝性脑病症状,扑翼样震颤阳性,伴有肝损害,血氨明显升高,需首先考虑肝性脑病。但肝性脑病一般出现在肝硬化等各种终末期肝病、肝衰竭等情况,而患者外院影像学检查并无明显的肝硬化,临床上更无肝衰竭表现,为何会出现肝性脑病?是否有其他因素导致的血氨升高?
2、肝损伤原因待查
①代谢性肝病:患者为青年男性,代谢性疾病相对较为常见。其中铜代谢障碍导致的肝豆状核变性在成年人中相对较为常见,需首先排除。应检查铜蓝蛋白,眼科会诊有无K-F环,以及肝活检;其他铁代谢异常导致的血色病、糖代谢异常导致的糖原累积症、氨基酸代谢异常等,需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
②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给予完善自身抗体、自免肝抗原谱、IgG4、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增强,以及肝穿刺活检进一步明确。
③其他常见原因:如各种病毒、脂肪肝、药物、血吸虫等,给予相关检查或通过病史排除。
3、慢性胰腺炎:根据病史诊断。
4、阑尾切除术后:根据病史诊断。
进一步完善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WBC) 3.9×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 41.1%,淋巴细胞比例53.3%,血红蛋白 117 g/L,血小板(PLT) 150×109/L。
肝功能 :ALT 45.2 U/L,AST 46.8 U/L,GGT 111 U/L,胆红素正常,白蛋白 29.8 g/L,球蛋白 18.9 g/L,白球比 1.58。肾功能 尿素氮(BUN)、尿肌酐(Cr)正常,尿酸 527 μmol/L。血脂 :甘油三酯 2.14 mmol/L,胆固醇 1.71 mmol/L,H-胆固醇 0.38 mmol/L,L-胆固醇 0.62 mmol/L。
性激素六项正常;垂体激素:生长激素 6.720 ng/ml(正常值:0.03~2.47ng/ml);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0点,8点,16点)均正常。肿瘤全套 正常。肝炎全套:抗HBs抗体>1000 mIu/ml,余均阴性。
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DNA阴性。甲状腺功能七项正常。自身抗体、自身免疫肝抗原谱、IgG4均正常。
铁代谢指标:转铁蛋白 1.2 g/L↓,血清铁 32.2 μmol/L↑,不饱和铁结合力 4.2 μmol/L↓,总铁结合力 36.4 μmol/L↓,血清铁蛋白 643.8 ng/ml;计算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总铁结合力)88.4%(正常值:20%~55%)。
血电解质正常;血氨:80~117 μmol/L;乳酸:3.4~4.5 mmol/L;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正常;铜蓝蛋白30.1 mg/dl;眼科会诊未见K-F环。
头颅+腹部MR增强+MRCP 两侧顶枕叶皮层毒性细胞水肿,两侧额顶叶脑白质慢性缺氧性改变;肝左叶增大。
肝穿刺活检病理 肝组织,其内可见汇管区9个,肝板排列稍紊乱。部分肝细胞示脂肪变性(以微泡性脂肪变性为主,约占肝组织30%),肝细胞轻度嗜酸性变,肝小叶和汇管区内见少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灶性区肝小叶内见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灶性坏死。胆管和血管未见特殊,未见明显纤维组织增生。
免疫组化:肝窦周围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小胆管表达CK7(++),CK19(++),毛细胆管CD10(+++),MDR3(+),胆汁盐输出蛋白(BSEP)(+),肝细胞HBsAg(-),HBcAg(-),Kupffer细胞表达CD68(+);特殊染色:胶原纤维染色(Masson)(-),网状纤维染色(++),糖原染色(PAS)(-),淀粉酶消化后的糖原染色(PASD)(-),铁染色(-),铜染色(-)(图2)。
图2 肝穿刺病理(HE染色,40倍镜下)
结合临床和免疫组化结果考虑如下:① 慢性肝炎轻度(F2,G1-2,S0)。② 请结合临床首先排除线粒体病可能,其次排除脂质代谢异常或药物性肝损伤可能。
STEP2:根据上述检查结果,患者的诊断可能是什么?
根据上述检查及肝活检结果排除以下诊断:
(1)病毒性肝炎:甲、乙、丙、戊型肝炎,CMV、E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检查均阴性;(2)自身免疫性疾病:自免肝抗原谱+自身抗体、IgG4、自身免疫性脑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抗体均阴性;(3)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七项正常;(4)酒精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血吸虫病等病史均不支持;(5)代谢性疾病:① 糖原累积症:血糖正常,病理不支持;② Wilson病:铜蓝蛋白、K-F环阴性,肝穿刺病理无铜沉积,不支持;③ 血色病:肝穿刺病理无铁沉积,血色病相关基因阴性,不支持;(6)肝淀粉样变:病理不支持。
考虑可能的诊断:
(1)肝脏脂肪变性:甘油三酯稍高,肝穿刺有微泡性脂肪变,但体形很瘦(BMI显著降低),B超、CT、MR等影像学均无脂肪肝提示,病理上虽然也是脂肪变,但与一般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特点有不同。
(2)线粒体脑肌病:线粒体基因缺陷所致,一般在脑和肌肉等需求能量较多的器官有相应的症状,伴有肝损害的患者肝脏病理也可表现为脂肪变。患者有肌力下降,反复发作的脑病症状,影像学提示颅内病变,需进一步排除。
(3)其他遗传代谢性疾病:患者表现为多脏器病变,高尿酸、乳酸、血氨等,还需进一步排除其他较为少见的代谢性疾病。
再次完善检查
肌电图: 下肢可疑肌源性损害。
肌肉活检+电镜:肌肉活检病理不支持线粒体病,电镜线粒体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线粒体病基因检测:未检测到线粒体病相关基因突变。
遗传代谢病基因筛查SLC25 A13,杂合c.852_855 del:p.R284 fs,成年发病瓜氨酸血症Ⅱ型,致病突变。
最终诊断:成人型瓜氨酸血症Ⅱ型(adult-onset type Ⅱ citrullinemia,CTLN2)
治疗及转归
给予患者精氨酸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
2018年2月8日患者病情反复,出现行为异常,在当地医院输注精氨酸后病情好转。2018年8月27日再次入院,此次患者更为消瘦,身高164 cm,体重 33 kg,BMI 12.26 kg/m2。8月28日晨查血氨28 μmol/L,当晚出现烦躁,胡言乱语,伴癫痫发作,急查血氨 289 μmol/L,给予安定镇静、精氨酸静滴后症状改善。8月29日晨查血氨66 μmol/L。8月31日血氨30 μmol/L,乳酸2.5 mmol/L;生化:ALT 100.6 U/L,AST 110.5 U/L,碱性蛋白酶(AKP)219 U/L,GGT 314 U/L,尿酸466 μmol/L,甘油三酯2.28 mmol/L。血串联质谱:瓜氨酸 999.01(正常值:5.6~39.3)。
患者2018年9月底在我院肝胆外科行肝移植术,术后至今病情平稳,未再发作类似肝性脑病症状,监测血氨、血瓜氨酸正常。
诊疗体会
成人瓜氨酸血症Ⅱ型,又名希特林缺陷病(Citrin病)。Citrin蛋白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天冬氨酸/谷氨酸载体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将天冬氨酸由线粒体泵出到细胞质内,与瓜氨酸等一起参与尿素循环。Citfin缺乏症可导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和成人期发病的CTLN2。
遗传学 CTLN2的基因突变位点为第7号常染色体(7 q21.3)上的SLC25 A13;既往大规模分析研究显示,东亚地区CTLN2患者中90%以上可检测到SLC25 A13突变;尚无证据显示突变类型与发病年龄、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流行病学 文献中大多数CTLN2病例来自日本,只有少数病例报告来自东亚以外地区。据统计,本病在日本发病率为1/23万~1/10万;大部分患者发病年龄在20~40岁,文献报道最大年龄为79岁;CTLN2好发于男性,且男性发病年龄早于女性。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性神经精神系统症状;生化检查有高瓜氨酸血症和高氨血症;严重病例可最终死于脑水肿;部分患者可合并其他表现,如胰腺炎、心肌炎、脊髓病及恶性肿瘤(如十二指肠恶性生长抑素瘤、肝细胞癌);有部分个案报道伴有发育迟缓,运动能力低下等。CTLN2患者偏爱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如花生和豆类,厌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谷类和糖果、酒精等。这种不寻常的饮食习惯,可能是对肝细胞代谢异常的代偿反应。豆类和花生富含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多进食该类食物可刺激尿素合成,降低血氨,改善症状。而碳水化合物代谢与尿素生成过程相关联,糖代谢过程中天冬氨酸和草酰乙酸减少、还原型辅酶Ⅰ(NADH)蓄积,同时尿素生成受阻、血氨蓄积亦加重肝性脑病。
肝脏病理 肝脏影像学或病理学检查可见肝脏脂肪变性,但病理改变一般为微泡性脂肪变,与大多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不同,且CTLN2患者BMI通常偏低,常低于20 kg/m2。
诊断标准 目前尚无有关CTLN2的诊疗指南,总结文献,本病诊断可参考以下几点:① 喜食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厌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② 一般营养状况差,BMI明显偏低;③ 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神经精神系统症状;④ 实验室检查显示高瓜氨酸血症和高氨血症;⑤ 肝活组织检查常表现为脂肪肝;⑥ 基因检测为SLC25 A13位点突变;⑦ 普通降氨治疗无效,丙酮酸钠和精氨酸治疗可能有效。
治疗 ①一般治疗:CTLN2患者饮食治疗包括低碳水化合物、充足的优质蛋白饮食;②高血氨的治疗:精氨酸能改善高氨血症和瓜氨酸血症;③常见肝性脑病时,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饮食,以及输注富含高糖的溶液,均不能用于CTLN2患者的治疗,有报道支链氨基酸可能加重病情,而脑水肿时甘油果糖治疗可能导致死亡;④肝移植:目前公认对本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总之,临床中在遇到不明原因的发作性精神行为异常、血氨增高、肝损害的患者,在排除常见的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等病后,需考虑到该病可能,可做血、尿氨基酸分析,肝组织活检及基因检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