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7月2—5日,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十九届重症肾脏病与血液净化大会在天津召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赵明辉教授在会上分享了“免疫性肾脏病治疗展望”为主题的精彩大会报告。《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赵明辉教授接受专访,围绕免疫性肾脏病的治疗进行了探讨。
Q1:当前免疫性肾脏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仍以免疫抑制剂为主,但存在疗效个体差异大、感染风险高等问题。您认为未来3~5年,哪些治疗策略可能成为突破性方向?如新型生物制剂(如B细胞靶向药、补体抑制剂)、细胞疗法(如CAR-T治疗)等
未来治疗手段的进步,取决于我们对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就我们团队所专注研究的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疾病领域而言,目前对发病机制的认识,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自身抗体的产生。当前研究显示,在从抗原递呈至T细胞,再至B细胞和浆细胞的免疫反应链条中,B细胞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B细胞不仅调控着向浆细胞的分化过程,从而分泌抗体,同时还能作为抗原递呈细胞,与T细胞进行交互作用,进而影响整个免疫应答的走向。
近20年来研究发现,相较于T细胞治疗与浆细胞治疗,B细胞治疗在自身免疫病治疗中占主导地位。抗体生成后,其致病性强弱将直接影响治疗决策,即是否需要迅速清除抗体,抑或可暂观疾病自然转归。
此外,涉及抗体在相关组织的沉积,以及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肾脏等器官引发的炎症反应。在炎症反应过程中,若能有效控制炎症,也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鉴于此,在自身免疫性肾脏病的治疗策略制定中,需考虑以下三个关键环节:一是B细胞产生抗体;二是针对已生成抗体的有效清除;三是抗体所致炎症反应。
我们先来探讨B细胞抑制疗法,即靶向B细胞的治疗手段。这类治疗方法可大致划分为多个类别。其中一类是CD20单克隆抗体疗法。除此之外,还存在更为深入的治疗手段,即对CD20单克隆抗体的Fc段进行修饰,改变其糖基化结构,从而使其能够更有效地渗透至组织内部,实现对B细胞的清除。这意味着,借助此类修饰后的抗体,B细胞在淋巴结、肾脏等组织中均可得到高效清除,我们将这种治疗方式称为深度清除。
相较于深度清除,还有更为进阶的治疗手段,即T细胞衔接器疗法。该疗法类似于双靶点治疗模式,能够调动患者自身的T细胞来特异性地杀灭B细胞。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靶向B细胞表面的分子,如CD20、CD19或BCMA等,不同的靶点分子对B细胞的覆盖宽度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我们既要考虑治疗的宽度,即覆盖尽可能多的B细胞亚群,又要兼顾治疗的深度,确保对目标B细胞的有效清除。而T细胞衔接器疗法恰好能够兼顾这两方面需求,实现广谱且深入的B细胞清除。
进一步深层次清除就是CAR-T治疗,CAR-T治疗可采用患者自体的T细胞,也可选用通用型T细胞。无论哪种方式,其核心机制都是利用T细胞来杀灭B细胞。
在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实践中,我认为应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来精准选择清除B细胞的深度。对于病情较轻的普通病例,使用利妥昔单抗(即CD20单克隆抗体)通常即可取得满意疗效。对于那些难治性或易复发的疾病病例,我们可能需要采用更为深入的治疗策略,包括奥妥珠单抗、T细胞衔接器以及CAR-T疗法等,这些均为针对B细胞的治疗手段。
第二部分的核心要点聚焦于炎症问题,其中肾脏受累尤为显著,常引发增生性肾炎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既往,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炎症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对糖皮质激素副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愈发意识到其潜在风险,因此正积极探索减少或避免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手段,转而寻求新型炎症抑制剂的应用,其中补体抑制剂便是极具潜力的一类。
需明确的是,补体系统的活化程度及关键靶点因疾病类型而异。以伊库珠单抗为例,它能够特异性阻断C5,进而阻断整个补体系统的共同通路,为众多补体过度激活相关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策略,如不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新月体型肾炎等。此外,新型补体抑制剂如C5a受体小分子抑制剂avacopan,在与环磷酰胺或利妥昔单抗联合应用治疗血管炎时,可减少或替代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从而降低相关副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关注另一个重要环节——抗体的清除问题。对于那些致病性强、毒性大的抗体,及时清除显得尤为重要。以抗肾小球基底膜病为例,其抗体可直接导致肾脏损伤,就诊时往往已有80%的患者已依赖透析治疗。目前,KDIGO指南及国内相关指南均将血浆置换作为首选治疗方案,通过多次治疗尽可能使抗体转阴。然而,这一方法不仅耗时耗力,还面临血浆供应不足的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新型药物的涌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其中,一种源自链球菌酶的药物能够高效剪切IgG,具有强大的生物学活性。临床研究表明,单次注射后6小时,血清中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即难以检测,肾组织沉积也显著减弱,这些新的治疗手段有望替代传统血浆置换疗法。
此外,针对自身抗体的慢性清除策略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新生儿Fc受体(FcRn)小分子抑制剂使IgG在网状内皮系统中无法延长寿命,压缩其半衰期。研究显示,治疗12周后,约80%的自身抗体可被有效清除。相关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具体治疗策略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病情、疾病类型及抗体特性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以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目标。
Q2:近年来生物医学技术蓬勃发展,单细胞测序、空间组学以及AI辅助诊断等前沿技术相继兴起。基于这些技术的独特优势和潜在应用价值,它们是否有助于发现免疫性肾脏病新的治疗靶点,带来新的治疗思路?
我相信是会带来新的靶点及新的治疗思路。举几个例子:以膜性肾病患者为例,目前我们可在患者血液中检测到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尽管我们明确是该抗体引发了免疫性疾病,但至于其如何导致膜性肾病特有的病理表型,目前尚不清楚。
另外一个例子,同样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中存在一种特殊抗体——抗nephrin抗体,当这种抗nephrin抗体与肾小球足细胞结合后,会立即引发蛋白尿。更有甚者,部分患者在接受肾移植手术后,尽管新肾脏刚植入体内,但若血液中已存在此类抗体,那么在短短数小时内,移植肾便会出现蛋白尿。由此可见,同样是针对抗肾小球足细胞的抗体,其临床表现和病理表型却大相径庭,这充分说明我们有必要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假设我们能够运用单细胞测序技术、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技术以及空间组学技术,在抗体刺激足细胞后,我们就能精准观察在不同时间节点足细胞所发生的表型变化。这有助于我们解答一系列关键问题,比如:为何有些患者会立即出现蛋白尿,而有些患者却需要数年时间才会发病?通过这些研究,我们有望在信号通路等层面发现众多关键靶点,包括抗原表达、抗体是否被内吞或酶解等过程。我相信这些新信息的发现将为我们揭示新的治疗靶点,并为未来的治疗策略开辟更多的可能性。
Q3:免疫性肾脏病是慢性肾脏病中的关键类型,其早期症状隐匿,公众认知度较低。如何提高疾病早期筛查率?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在全球范围内,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尚不足20%。这意味着,若10个人罹患慢性肾脏病,仅有不到2人知晓自身病情。我国的情况尤为严峻,许多患者前来就医时,病情已恶化至尿毒症阶段。这无疑向我们抛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为何慢性肾脏病难以实现早期诊断?
为解决这一难题,早在20多年前,国际相关组织便已制定了一套简易的慢性肾脏病诊断标准。该方法主要通过尿液检测微量白蛋白,并结合血肌酐数值换算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若尿液中存在微量白蛋白,或eGFR低于60 mL/(min·1.73 m²),即可诊断为慢性肾脏病(CKD)。随后,根据病情严重程度,CKD可进一步细分为不同分期,从而在早期实施治疗,有效延缓病情进展。
自身免疫性肾脏病同样面临早期诊断的挑战。研究发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等自身免疫病发病前的数年,患者血液中便已出现相关抗体。因此,若能对这类高危患者定期进行检测,包括自身抗体筛查,有可能提前发现疾病踪迹。
此外,加强对患者和医生的继续教育同样至关重要。由于部分肾脏疾病属于系统性疾病,若仅关注肾脏本身,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患者在紫外线照射后可能出现皮疹、光过敏、脱发、关节疼痛等症状。若能将这些症状与系统性疾病联系起来,并通过检测抗双链DNA抗体,便有望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肾脏病具有隐匿性,但并非无迹可寻。例如,尿液中出现细小且不易消散的泡沫,可能提示尿中存在蛋白;尿液颜色变红,则可能意味着血尿。总之,我们应提高警惕,关注自身症状,及时进行筛查。
从政策层面来看,我们呼吁加强体检普及力度。建议45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45岁以下工作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体检。体检切勿流于形式,必须认真进行尿液、大便等关键项目的检查,以免导致慢性肾脏病和自身免疫性肾脏病等潜在疾病被忽视、漏诊。
中国医学论坛报赵静薇整理
赵明辉教授审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