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陈荣昌教授: 风湿病合并肺损害——局部与全身的评估

2019-05-23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呼吸 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

2019年4月19-21日,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主办的第三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围绕“关注智慧医疗与学科交叉,促进呼吸病学融合发展”的主题,全方位、多角度探讨呼吸与危重症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大会报告环节,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深圳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陈荣昌教授在大会报告环节,对风湿病合并肺损害——局部与全身评估进行了介绍。

从局部与全身免疫看CTD-ILD

陈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风湿病相关肺血管间质病学组和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该共识指出,结缔组织病(CTD)相关间质性肺疾病(ILD)的早期筛查对实施规范的病情监测和早期干预影响重大,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ILD筛查手段包括: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肺功能、胸部高分辨CT以及痰液或肺泡灌洗液的炎症和免疫标志物检查等。

对于确诊的CTD-ILD 患者,应进行病情全面评估,尤其针对CTD病情活动度、ILD的肺功能、影像学、生活质量、治疗可逆性及纤维化进展风险的综合评估等。

在CTD治疗过程中,除了对ILD 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外,还要评估感染、纵隔气肿、终末期肺病等合并症,以及各种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感染等。

CTD-ILD 的治疗目标是CTD 与ILD 双重达标,以延缓临床恶化时间为目标,最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CTD-ILD 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规范、个体化治疗,其治疗方案选择应综合考虑CTD病情活动度、ILD严重程度和进展倾向,决定免疫抑制治疗和抗纤维化治疗的权重和主次关系。肺部病变改善情况已成为风湿病治疗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因素。

陈教授谈到,国外数据显示,CTD-ILD在全部ILD中占10%左右,而中国医院统计的数据大概是40%左右。当前,ILD占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住院病例的8%-14% ,其中40.02%为CTD-ILD。ILD的症状包括肺部斑片状阴影、咳嗽、气促、发热等,容易被诊断为感染,辗转就诊于各大医院呼吸科,并接受多种抗感染药物治疗。

陈教授还介绍了其团队进行的CTD相关ILD局部和全身免疫的初步探索研究,分析患者血清(全身)与痰液(局部)自身抗体之间的关联。初步结果显示,CTD-ILD患者局部与全身免疫指标相关性较弱,提示稳定期CTD-ILD局部与全身可能存在相对独立的自身免疫调控机制。

局限型EGPA的临床与理论依据

随后,陈教授还谈到了以激素依赖型哮喘为主要表现的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患者的临床诊治策略:首先论证哮喘的诊断;其次判别出“治疗困难的哮喘”与相关原因;第三步,判别哮喘控制程度与表型(是否存在可逆成分);第四步,建立针对性治疗方案,随访治疗后变化。

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EGPA 分类标准中,哮喘,鼻窦/副鼻窦病变,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增多>10%,游走性或一过性肺浸润,多发性单神经炎,病理提示血管炎伴血管外EOS浸润,符合4 条或以上即可诊断。然而,在采用全身激素治疗后,这些症状均可缓解,影响临床诊断。引入肺局部免疫指标的评估,有可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最后,陈教授总结道,当前呼吸科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中国病例数量巨大,通过建设临床资源库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临床诊治水平和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