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支架术后用药,这篇说得够明白

2021-08-21作者:医学论坛报秋宇资讯
冠心病原创 介入合理用药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王刚 刘锐锋 高红丽 李虹伟


支架术后需要注意什么?支架术后需要服用哪些药物?需要终生服药吗?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是导致血管狭窄的根本病因。


不少患者认为,支架术后冠心病的症状都消失了,病就痊愈了,吃不吃药无所谓。


其实不然!


支架解决的是狭窄最严重的冠脉,只是解除了冠脉物理狭窄,动脉硬化病变并没有消除,冠心病需要终身吃药。吃药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防止支架处再狭窄,二是防止其他部位血管动脉硬化再加重以及正常血管出现新的动脉硬化。


另外心肌梗死患者还需要服用抑制心脏重构、防治心衰的药物,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健康的膳食结构、适量规律的运动等)、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危险因素,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以及调脂药。大部分药物需要终生服药。


抗血小板药物:预防支架术后的支架血栓,不能随便停药。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阿司匹林终身服用,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一般服用1年后就可以停用。


调脂药:主要指他汀类药物,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非常重要,支架术后需要终身服用。主要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副作用主要有肌痛、肌酶升高、肝酶升高和血糖升高。


β受体阻滞剂:保护心脏的药物,抗心绞痛也有降压的作用,一般需要终生服药。主要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需要注意心率和血压,心率过慢或血压过低需要咨询医生意见。β受体阻滞剂不耐受或者效果不佳患者可以联合应用伊伐布雷定控制心率。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保护心脏功能的药物,有降压的作用,即便没有高血压的患者如果有心肌梗死也可以小剂量服用,目的是改善预后,抑制心脏重构、变形。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也就是普利类,主要有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常见副作用有咳嗽、高血钾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也就是沙坦类,主要有缬沙坦、厄贝沙坦等,常见副作用有头晕、低血压、肌酐升高和高钾血症。合并心衰的患者可以根据肾功能和血压耐受情况优先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改善重构抗心衰治疗。


硝酸酯类药物:如单硝酸异山梨酯扩张冠脉改善循环、类硝酸酯类药物尼可地尔改善微循环,对怀疑微循环心绞痛有效。




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期间皮肤出现瘀斑、胃部不适、消化道出血怎么办?


支架术后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至少1年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抗血小板预防支架血栓,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出血。


出血点较少较局限,短时间内自行消退的,可以先观察,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如果范围大、长时间不消退,甚至出现大片瘀斑,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评估发生严重内脏出血的风险。另外,还需注意观察有无黑便、血尿等内出血的情况。


对于既往有胃溃疡或反流性食管炎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可以加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类药物如泮托拉唑、雷贝拉唑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


不能擅自停药,由医生决定是否药、停药或换用其他药物,尽可能降低支架血栓风险。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期间需要拔牙或者外科手术或者想做胃肠镜如何处理?


近期拔牙、活检、内镜检查或外科手术的患者也不能随便自行停药,需要听从心内科医生的建议。应尽量将手术等操作安排在支架术后6个月~12个月以后进行,这时停用抗血小板药后,支架血栓的风险相对低一些。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