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Chiari畸形(Chiari malformation,CM)是一种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基于解剖学异常分为Ⅰ~Ⅳ型,临床以Ⅰ型较多见,普通人群发病率在0.5%~3.5%。Chiari 畸形Ⅰ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Ⅰ,CM-Ⅰ)是一种小脑扁桃体通过枕大孔疝出至椎管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CM-Ⅰ的发病率在0.56%~1%,其中儿童发病率在0.6%~1%。由于CM-Ⅰ在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上表现出很大的异质性,而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很难单纯通过临床表现进行诊断,目前CM-Ⅰ的检查手段极为有限,极易误诊。
基于病变程度可将其分为以下4种类型:
Ⅰ型,小脑扁桃体及延髓向下疝入颈椎椎管内;
Ⅱ型,小脑下蚓部不同程度地向下疝入椎管内,同时脑桥、第四脑室及延髓向椎管内延伸,可伴脑积水及脊膜膨出等;
Ⅲ型,罕见,除具Ⅱ型特征外,还常合并枕部脑膜膨出;
Ⅳ型,亦罕见,其病理特点为小脑发育不全。
目前公认的学说为中胚层发育不良学说,认为胚胎期中胚层体节枕骨部发育不良、滞后,导致颅后窝容积小于正常,从而使出生后正常发育的脑组织因过度拥挤而疝出至椎管内,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及形态异常。
近年,随着遗传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有研究发现15q21及9q21染色体的识别区域与该病密切相关。目前,已知的致病基因是位于15号染色体上的纤维蛋白1和9号染色体上的一个位点。其他潜在的致病基因位点包括Ras-MAPK和PI3-AKT通路的组成部分。目前,针对家族性CM-Ⅰ的研究较少,且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尚不明确。但研究显示,CM-Ⅰ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且与散发性相比,家族性病人虚弱以及注意力集中困难的发生率更高,原因尚不清楚。携带CM-Ⅰ基因的亲属,甚至是同卵双胞胎是否会更有可能出现类似的临床症状,可能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CM-Ⅰ型发病高峰年龄在8~41岁,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与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无关。CM-Ⅰ型临床表现大致分可为枕颈区受压型、脊髓中央受损型、小脑损害型、颅内压增高型等。CM-Ⅰ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颈枕疼痛、头晕、耳鸣、恶心和眼震等,这些症状是由于脑脊液循环受阻、脑干及小脑(包括颅神经)受压迫导致功能障碍所致。
颈髓空洞是CM的常见合并症,是一种缓慢进行的脊髓退行性病变。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患者常由于颈髓、延髓受压而产生临床症状,主要临床表现有头昏、头痛、上肢疼痛、麻木、颈部疼痛不适等。根据临床表现,可将CM分为有症状型与无症状型;根据致病原因,可将CM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
3.1 脑脊液循环受阻症状
由Valsalva动作引发的头痛属于脑脊液循环受阻相关的症状,是成年病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原因可能是脑脊液通路阻塞,导致颅内压一过性升高引起的。
3.2 脑干功能障碍症状
儿童病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或喂养困难。这可能是因为难以对儿童进行头痛的评估和定位,导致患儿在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时才被予以重视。而成人多表现为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此外,由外伤诱发的急性CM-Ⅰ发作,也表现为脑干及脊髓功能障碍。
对急性CM-Ⅰ的临床随访显示,存活病人的预后良好,大多数病人的临床症状在术后得到显著缓解,甚至完全消失。虽然目前针对CM-Ⅰ的大样本研究中尚无猝死或急性神经恶化的事件报告,但是临床上仍需提高警惕。
3.3 脊髓空洞症症状
根据文献报道,脊髓空洞症是与CM-Ⅰ相关的最常见的病理改变。但在小于3岁的儿童病人中相对罕见,在3岁及以上的儿童中更为常见。这可能是因为空洞需要时间发展,且其相关症状出现的相对较晚。脊髓空洞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痛温觉障碍,儿童病人还表现为左侧脊柱侧凸和单曲。这一症状在有CM-Ⅰ家族史的儿童中发生率高达3%。目前,对青少年的筛查建议仅针对特发性脊柱侧凸,还没有针对CM-Ⅰ脊柱侧凸的指南。因此,未来在患有脊柱侧凸的儿童的诊疗中,应当有意识地完善影像学检查,避免脊髓空洞的漏诊。
3.4 神经心理功能障碍症状
最近的研究表明,小脑除了参与运动的协调外,还可能参与高级认知和情感任务。因此,针对CM-Ⅰ神经心理功能障碍的研究成为热点。有学者对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约1/3的病人存在执行功能障碍,并随后提出青少年病人中诊断出精神障碍的频率变得越来越高,智力低下和发育迟滞也可能与CM-Ⅰ有关。
尽管早有研究表明手术减压前后CM-Ⅰ的神经心理功能障碍表现与健康人不同,但是直到2020年,Almotairi等才首次对手术干预后神经心理功能障碍表现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手术不仅改善了神经心理功能障碍,还提升了病人的生活质量。CM-Ⅰ病人最突出的神经心理功能障碍是视觉和空间领域的认知缺陷,其次是继发于小脑功能障碍的语言障碍。
有学者发现,在控制了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后,CM-Ⅰ病人仍然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视觉空间分析能力更差,社会认知功能降低。目前,尚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解释CM-Ⅰ如何引起神经心理功能障碍,未来的研究应当聚焦于阐明CM-Ⅰ的小脑解剖及影像学改变和神经心理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通过定义一些经过适当设计的临床试验或者经过验证的神经心理功能测试,以解决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譬如CM-Ⅰ病人的神经心理功能障碍与颅后窝压迫是否存在相关性。
4.1 CT
CT对CM-Ⅰ诊断的准确率不高,主要用于检查是否存在颅颈交界区骨结构异常,并提示是否需要进行枕颈融合或脑干腹侧减压。
4.2 MRI
4.2.1 常规MRI
MRI为目前最佳诊断方法。诊断标准为:头颈部MRI矢状位显示一侧或双侧小脑扁桃体疝出枕骨大孔水平面以下至少5 mm,3~5 mm为界限性正常。也有学者提出,诊断CM-Ⅰ型还应结合颅后窝各项参数进行分析,提高诊断率。此外,正常人小脑扁桃体的位置会在30岁以前轻度下移,在30岁以后随着生理性脑萎缩又逐渐上升。同时,正常女性较正常男性的位置稍低。故有学者提出,不同年龄诊断标准不同:0~10岁>6 mm,10~30岁>5 mm,30~70岁>4 mm才可诊断CM-Ⅰ型。
4.2.2 特殊序列MRI
目前,先进的MRI技术,如相位对比MRI(phase-contrast MRI,PC-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研究CM-Ⅰ复杂的临床症状和病理生理机制的重要手段。PCMRI研究的是动态过程,而非静态解剖学特征。目前,多项研究显示CM-Ⅰ的临床表现与术后症状的改善与脑脊液动力学改变相关。DTI可用于定性和定量测量脑疾病中白质结构微观完整性和功能障碍。
目前,多项研究证实,通过DTI技术将CM-Ⅰ与健康人群进行对比,发现CM-Ⅰ脑干和脊髓空洞水平的各向异性、轴向扩散系数等与健康人不同,这些参数的变化与神经症状、小脑扁桃体疝出的程度以及脊髓空洞的大小具有相关性,并且在手术减压后接近对照组水平。DTI弥补了常规MRI识别早期脊髓损伤灵敏度较低、难以对脊髓损伤的微结构进行识别的缺陷,有助于量化CM-Ⅰ脑内白质区的组织学改变,并可能前瞻性地预测CM-Ⅰ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
4.3 其他检查方法
近年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及质子位移化学成像,也被用来评估与颅内压力变化相关的疾病。研究发现,当有颅内损伤时,乳酸峰值升高,因此,或许可通过研究CM-Ⅰ小脑和脑干微结构改变,进而对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展望未来,这些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很有可能列入CM-Ⅰ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的指南。
目前,CM-Ⅰ的关注焦点是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比较,而忽视了对于临床症状的研究。事实上,临床症状的研究对于CM-Ⅰ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2013年,Mueller 等提出“Chiari 症状谱(Chiari Symptom Profile,CSP)”,将设置的57个特殊问题分类为“体征、功能、心理、社会功能”四大类,以问卷形式自我测评CM病人自身症状及其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CSP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及实用性。有研究显示入院时伴有头痛和脑积水的CM-Ⅰ病人住院时间显著延长。目前,对于CM-Ⅰ临床症状产生的机制以及临床评估的研究才刚刚起步,DTI等先进的影像学技术或许可以为研究颅内不同脑区的微结构异常与CM-Ⅰ病人神经心理功能障碍的关系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
Luciano等报道的“通用数据元素”项目的目标就是采用一种更加标准化的CM-Ⅰ的研究方法,以便进行临床研究的试验设计、数据共享、回顾性分析以及全球研究人员之间一致的数据共享。相信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新技术的普遍应用,对于CM-Ⅰ的临床表现的认知会不断加深,而这对于CM-Ⅰ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来源:神经科学论坛
罕见病诊疗指南——抗 LGI1 抗体相关脑炎【神经系统罕见病】
《中国卒中学会关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筛查的科学声明》在线发布
ISC 2022前沿速递|应用西洛他唑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卒中二级预防影响的性别差异
ISC 2022|续写新篇章 —— “替奈普酶”精彩继续……
血栓预防及血栓形成的治疗推荐丨2022 AHA/ASA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管理指南
院前和初始医疗系统的推荐丨2022 AHA/ASA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管理指南
Lancet:静脉溶栓替奈普酶(0.25 mg/kg) VS 阿替普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