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卢洪洲教授:Omicron是新冠疫情的终点吗?

2022-01-22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原创 新型冠状病毒病

1月21日,《柳叶刀》(Lancet)杂志在线发表了美国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HME)主任Chris Murray的评论文章,文章题目为“COVID-19 will continue but the end of the pandemic is near”。Murray认为COVID-19会持续存在,但全人类大流行(Pandemic)会在不久的将来结束,标志时间点是2022年3月。


《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卢洪洲教授对此进行点评,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Omicron毒株自去年11月份首次被发现以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取代Delta毒株的主导地位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WHO和GISAID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单日新增确诊数仍然接近400万,同时新上传的SARS-CoV-2序列中Omicron毒株占比已经超过90%。Omicron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传播与病毒本身特点及许多国家的防疫政策密切相关。



Omicron毒株继承了一些能够显著增强病毒感染力以及复制能力的突变,如D614G、N501Y等。动物模型研究结果显示Omicron具有更强的上呼吸道性,使病毒颗粒更加容易随着鼻子和口腔排出的物质一起排出从而传播给新的宿主。此外,国内外的研究团队均发现Omicron对目前的抗体和疫苗有非常强的免疫逃逸能力。辉瑞、Moderna的mRNA疫苗、阿斯利康的病毒载体疫苗、科兴和国药的灭活疫苗接种人群即使在打完加强针的情况下,其对Omicron的中和能力与其他毒株相比均大幅下降;包括Delta在内的不同突变株感染患者对Omicron的中和能力也大幅下降。



尽管Omicron的传染性明显增强,但是现有的数据表明其感染以后所带来的疾病负担是显著低于其他毒株的。南非和美国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Omicron毒株感染者的住院率以及住院患者的病死率都显著低于Delta毒株感染患者。同时,美国一项基于未接种疫苗的5岁以下儿童首次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疾病严重程度研究报告显示,在排除了疫苗接种等因素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后,Omicron毒株感染患者在急诊就诊次数、住院人数、使用机械通气辅助和ICU重症患者人数方面均显著低于Delta毒株。



基于Omicron毒株的高传染性和低致病性,目前国外有观点认为可以将Omicron毒株当做所谓的“减毒活疫苗”使用。但是,有研究表明,尽管Omicron毒株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但是未感染过SARS-CoV-2以及未接种过疫苗的人群在感染Omicron之后并不能诱导有效的交叉中和抗体反应来对抗其他变异株。尽管目前的数据显示很高比例的新冠感染患者不会出现临床症状,但是其感染后的抗体下降速度以及后遗症也是不能忽视的。国内外的研究显示大多数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中和抗体下降明显,同时多数人仍有至少一个症状,比如肺纤维化、疲劳或肌肉无力、睡眠障碍、肾功能异常等。此外,大量感染患者的出现会对产生医疗资源占用的现象。以我们国家为例,现阶段我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在90%左右,在世界范围内处于绝对领先水平。但是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中多数为不符合疫苗接种条件的人群,而这部分人多数又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感染后重症率会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势必对医疗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1年2月25日就已经发布了“关注突变株”(variant of concern,VOC)和“兴趣突变株”(variant of interest,VOI)的定义和工作建议,要求各国加强对SARS-CoV-2重要变异毒株的监测,但是Omicron的来源仍未明确。最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一个评论文章提到关于Omicron的来源主要有3种假说,分别是隐匿传播假说、免疫缺陷患者假说以及动物来源假说。隐匿传播假说认为,Omicron在暴发之前,可能在一个相对偏远、封闭、与外界交流比较少的地方进行了长期进化,但由于核酸检测不足而没有被及时发现。免疫缺陷患者假说认为Omicron可能来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病毒在这些患者体内长期存在,在不断与宿主的免疫系统进行对抗的过程中突变、进化而来。动物来源假说认为Omicron是在动物体内突变、进化后再传给了人。虽然我们不能确定哪一种假说是对的,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这样的情况一定是持续存在的,新冠病毒还会不断地发生无法预测的变异。



Omicron毒株的全球暴发流行一定程度上确实使更多的人获得了保护性免疫,但这不是控制疫情的正确方式,疫情也不会因此而结束。目前我们仍然要加强疫情防控措施,提高疫苗的覆盖面。同时研发有效的药物以及更有效的疫苗,才能更好地应对Omicron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毒株。



作者: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杨扬 卢洪洲

2022.01.21

 


(本文版权属于《中国医学论坛报》,转载请申请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