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张澍田院长:大医精诚,人气“澍院“

2021-05-28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内镜非原创

“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已经走到第18个年头,从2004年到2020年,论坛坚持打造胃肠肝胆内外科医师共同的平台,以多学科联合论坛和现场直播为学术交流的‘重头戏‘”。论坛一贯坚持学术权威及高质量水准,涵盖消化、消化内镜、肝病、普外、肠内外营养、影像、麻醉、病理、护理等多学科,大家共同探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最新进展,共同切磋、共同提高。论坛让国内外消化领域及相关多学科的同道积极参与学习,为中国消化学科“走出去、请进来”搭建平台,使“消化内镜术”变成“消化内镜学”。


webp.webp.jpg

张澍田院长

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的发起者,大会主席张澍田教授身上有很多的“光环”: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执行院长、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主任、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主任等,兼任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协会会长、世界消化内镜学会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作为我国著名的消化系统疾病专家,享誉国内外的顶尖的临床、学术大咖,他是患者眼中的“大医”,同事眼中的“澍院”,学生眼中的老师,他的所思所想所做,都以我国的消化事业为重。


消化内镜医生要做正规军

“在消化道早癌范围,我国的结肠癌发病率在上升,食管癌、胃癌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毫无疑问,消化内镜是消化道早癌者的福音,尤其是无痛胃镜、肠镜,可以让体检者在‘小美梦’中检查胃肠道,实现消化道早癌的早诊、早治。“张澍田教授同时强调,我们的目的是挽救一条生命,拯救一个家庭,节约国家的医疗资源。目前消化内镜医生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规范化不足,如何培训规范的操作技术,依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消化医师内镜操作不规范、内镜技术发展不平衡、培训模式亟须完善等众多困难和问题,2005年张澍田教授发起组织了“'友谊'消化直通车万里行”活动,把先进的内镜诊疗技术力量送到基层。2017年启动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推出的“将才工程”,为全国消化医生提供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ESD手术培训。2018年,启动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手拉手”项目,以常态化的技术输出为抓手,手把手指导,提高消化医师的同质化水平。张澍田教授一步一个脚印,推动着消化学科的不同地域均衡的发展。

张澍田教授指出”第18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也将一如既往为同道们提供业内交流、促进、学习的平台,让大家共同研讨和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消化医师应是多面手

”病人选择了医生,便是将全部信任甚至是生命都交给了你。对你来说,病人可能是你面对过的无数生命中的一个,可你对病人来说却是唯一。有一份这样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心情,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受到病人尊重、认可的好医生。”张澍田教授不止一次叮嘱年轻的消化医生们:“消化医师应该是多面手,内镜操作是必备技能,不断更新和研发诊疗技术的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让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为医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澍田院长很有信心地表示:“我们消化界的人才培养要紧跟学术前沿。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分享活动很多,包括即将召开的18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在内,都在提供业内交流、促进、学习的平台,共同分享前沿理念、热点技术,研讨和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医者当有“大医担当“

“消化道早期癌症症状都不典型,甚至无症状,因此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很关键。”张澍田认为,我们不断开展系统化、规模化的培训及活动,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消化领域内镜病理的沟通与联动,提高消化道早癌的发现率和诊断率,使患者免于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病痛折磨。

病有所医”需要并呼唤着更多有担当和道义的“大医”,张澍田教授强调,“这是每一位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文章转载自光明网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