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大咖齐聚,共探肿瘤诊治的热点话题

2020-11-28作者:Medical Editor-G资讯
泌尿生殖系统肿瘤

“BEST2020-拜耳医学肿瘤诊治高峰论坛”于线上顺利举办。此次会议就肿瘤诊治的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增进交流学习,推进肿瘤诊治领域新进程。本报采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芳坚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殷先利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余教授,整理精要内容如下。


问题:请您介绍,前列腺癌骨转移疾病在我国的诊疗现状?


周芳坚教授指出,我国初诊转移性前列腺癌(mCSPC)的比例较高,远处转移作为前列腺癌疾病变化的重要转折点,严重影响患者预后。雄激素阻断治疗(ADT)是mCSPC患者的基础治疗,与新型内分泌治疗、化疗的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改善mCSPC患者的长期生存。但即使接受ADT治疗,mCSPC最终仍会进展为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mCRPC)增加骨转移风险,因此系统性药物治疗介入时期已逐步从mCRPCmCSPC甚至是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提前。


image.png


是前列腺癌主要初始转移部位之一。一项通过对北上广三个中心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54%的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出现骨转移。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生存较差,容易发现骨相关事件,严重影响生存质量。


多项研究探索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其中,223Ra作为一种α粒子靶向治疗药物,其疗效与安全性已经获得多项III期临床研究结果验证,目前已经获批应用于骨转移mCRPC患者的治疗。Alsympca研究结果显示:223Ra作为一种α粒子靶向治疗药物,联合ADT显著延长骨转移mCRPC患者的生存期(223Ra治疗组14.9个月对安慰剂治疗组11.3个月,P=0.017);3年安全性随访结果显示患者继发恶性肿瘤(SPM)的累积发病率较低。REASSURE研究结果显示:223Ra治疗mCRPC骨转移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达15.6个月,7年的随访数据也进一步验证了223Ra安全性。223Ra治疗骨转移mCRPC的中国真实世界数据有待于进一步临床实践来验证。


image.png


目前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出223Ra良好的疗效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期待我国学者能够继续开展多中心研究,完善中国真实世界数据并推动指南的更新。在223Ra应用方面,临床相关专科医生应重点关注介入时机、术前评估等方面问题,制定严谨的应用方案,并加强多学科合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问:本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凸显出肿瘤筛查的重要性。结合近年来基因检测技术的进展,您认为基因检测在结直肠癌筛查和治疗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殷先利教授:既往对于结直肠癌筛查的传统手段主要为大便OBT和肠镜检查,同时结合结直肠癌家族史及相关风险因素等。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其逐渐被应用于结直肠癌筛查,对年龄>45岁、大便OBT阳性、合并消化道慢性病史和(或)结直肠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及结直肠癌术后复查人群,通过大便行基因检测,便捷、无创,灵敏度较高。

 

但鉴于经济因素,相较于大便OBT、肠镜检查等,基因检测费用高,要广泛普及,难度较大。因此,在基因检测筛查结直肠癌临床实际应用中,其一,首先提升公众认知度和接受度;其二,需临床医生甄别、选择适用人群;其三,需受试者具备较好的经济状况。同时,相较于肠镜检查,基因检测仍存在特异度较低、对癌前病变等的检出率也较低等不足和局限,尚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目前仍需临床医生综合、合理评估应用人群,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利用好这项武器。


RCT,而有证;指南推荐,信而有征;真实临床,知行合一,同频共振——瑞戈非尼用良好疗效、安全性和可及性印证研究数据,普惠中国患者

问:结合既往临床实践经验,您认为瑞戈非尼为我国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哪些明确获益?

 

殷先利教授:瑞戈非尼作为一种新型口服小分子多靶点抗血管药物,基于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获得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国家卫健委诊疗规范、CSCO、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等国内外权威指南和规范一致推荐,明确了晚期结直肠癌三线治疗标准地位,证据级别均为1A类。尤其是在2018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药物可及性更是进一步提高,使更多患者获得了受益机会。

 

无论在全球多中心的CORRECT研究和亚洲多中心的CONCUR研究中,还是在前期大量的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我们都看到,即便是对既往接受过贝伐珠单抗等抗血管靶向药物治疗后进展的患者,瑞戈非尼仍能发挥明确抗肿瘤效果。且2018年公布的REVERCE研究充分证实了对一线、二线治疗使过贝伐珠单抗的RAS/BRAF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在三线治疗中采用瑞戈非尼序贯西妥昔单抗(R-C模式)的治疗顺序相较于相反的顺序(C-R模式)带来了显著的生存获益,前者明显延长总生存期(OS),为三线治疗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孰先孰后这一由来已久的争议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体而言,瑞戈非尼用确切的疗效,良好的安全性、依从性和可及性,为中国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存获益,这是毋庸置疑的。

 

教授近十年来,肝癌的治疗进展迅速,治疗方法已经日臻齐备。沈锋教授指出,“治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治疗方法的合理化,怎样合理地应用这些方法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本《指南》在这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和总结,能够指导临床工作者正确应用这些治疗方法,在提高患者的生存受益的同时,兼顾减少患者痛苦、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的要求,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MDT即多学科协作,能将多学科的诊治优势强强联合,保障患者的最大利益,是目前肿瘤治疗,包括肝癌治疗以及其他疾病治疗的重要治疗措施。本《指南》对MDT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明确的依据,从学科构成、成员要求、讨论内容和日常活动方面均提供了专家推荐意见,对其开展非常有利。


近几年,肝癌的免疫治疗发展迅速,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沈锋教授认为,其潜在应用范围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针对中晚期肝癌,例如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明显的患者,或者因为患者病情复杂、合并症较多,多种治疗方法均不能实施的患者。免疫治疗能对此类患者生存的延长发挥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免疫治疗可作为抗复发的措施,与外科或其他治疗方式联合,提高肝癌治疗的疗效,尤其是延长肝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沈锋教授认为,“免疫治疗具有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下一步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本文由殷先利 周芳坚和余教授教授审校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