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服务体系(简“4S”)联手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缺血性卒中伴房颤抗凝医疗质量改进项目(简“CSCA-SWIFT”)于6月13日顺利召开2018年上海脑卒中专病门诊建设推进工作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董强教授主持会议并介绍了CSCA-SWIFT项目和项目最新数据分析。
秉持“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2017年起,上海市政府已经将脑卒中作为慢病,纳入上海市社区健康管理工作规范慢性病综合防治《上海市社区健康管理工作规范--慢性病综合防治(2017年版)》工作中。针对居民健康需求,整合公共卫生与医疗资源,指导医疗机构基于信息化的综合、连续、全程的健康管理,促进分级诊疗,减少慢性病并发症,为进一步规范上海地区脑卒中作为慢病管理的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提高本市居民健康期望寿命,2018年1月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牵头制定《脑卒中专病门诊建设规范》,要求有关市、区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参照《规范》进行建设和管理脑卒中专病门诊,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照《规范》进行建设和管理脑卒中服务窗口。
房颤是心源性卒中的最常见原因,并且房颤显著增加卒中发生和复发风险并显著增加死亡率。抗凝治疗为预防房颤导致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我国缺血性卒中合并房颤和二级预防抗凝率均远低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了使我国缺血性卒中伴房颤的诊断和抗凝治疗水平迈向一个崭新的高度,2016年王拥军教授和董强教授在中国卒中学会发起了《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缺血性卒中伴房颤抗凝医疗质量改进项目》。通过第一轮项目建设,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等机构积累了二级预防抗凝的宝贵经验。
此次,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服务体系(4S)引入CSCA-SWIFT项目,希望在上海这一相对成熟的综合区域辐射式体系内,为该地区其他医院和卫生专业人员提供学术交流、技术培训,患者教育等多项教育资源,促进区域缺血性卒中合并房颤抗凝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医疗质量的持续改善,推进4S体系下中心单位脑卒中专病门诊建设,推动中心单位的缺血性卒中伴房颤规范化诊疗。
此次推进工作会上,董强教授宣布了此次CSCA-SWIFT 2018上海项目主要参与单位11家市区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普陀区中心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
浦东新区公利医院
杨浦区中心医院
青浦区中心医院
嘉定区中心医院
首批11家中心月均收治发病7天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40例以上,且持续上报脑卒中病例相关医疗质量指标,脑梗死救治流程受到持续监管。4S体系将与上海市神经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合作,力争将上海地区缺血性卒中伴房颤住院患者出院时抗凝率从2016年62%进一步提升至70%以上,并在脑卒中专病门诊建设推动下逐步提高缺血性卒中伴房颤住院患者的二级预防抗凝比率。
会上,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学源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赵玉武教授主持启动会培训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管阳太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刘少稳教授分别就缺血性卒中/TIA合并房颤患者的抗凝启动时机和房颤抗凝领域进展做了学术培训。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程忻副教授和心内科高秀芳副教授就合并基础疾病的卒中伴房颤患者的抗凝药物选择等做了学术交流。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方堃医生就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服务体系建设脑卒中专病门诊建设项目配合CSCA-SWIFT推进工作做介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