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黑眼圈,可不一定都是熬夜引起的!

2020-05-25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内分泌系统疾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微信图片_20200525105533.jpg

相信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出现过黑眼圈,但令人纳闷的是,有些人只是一宿没睡好,第二天立马眼下发青,而有些人天天熬夜,却一点黑眼圈的迹象都没有。其实,黑眼圈的形成固然有生活习惯的影响,但遗传因素才是决定是否会出现黑眼圈的“真正元凶”。

👉黑眼圈的常见类型👈 

事实上黑眼圈的出现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上可分为3种类型:

一、血管型黑眼圈

此类黑眼圈跟熬夜的关系最大。由于熬夜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用眼等导致眼周血液循环不佳,血流速度过于缓慢导致眼周皮肤供氧不足,静脉血管中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积累过多,血液颜色较暗;且眼睑皮肤较薄,皮下脂肪较少,因此含氧较少、颜色较暗的静脉透过皮肤就形成灰暗的外观,有时候还伴随着眶周皮肤的浮肿。当人为牵拉下睑皮肤时,黑眼圈区域随之伸展,皮肤牵拉变薄后,皮下的血管会越发明显,反而会导致“黑眼圈加重”。

 二、色素型黑眼圈

这是最常见的病因,与真皮黑色素细胞增多、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形成的炎性反应后色素沉着、水肿有关。真皮黑色素细胞增多可能是先天因素,也有可能与过度日光暴露、摄入某些药物、妊娠、哺乳、眼部手术、滥用化妆品等后天因素有关。常常表现为沿着眼眶边缘、呈弧形的灰色或棕色,有部分色素型黑眼圈也会因为疲劳、睡眠不佳而加重。

 三、结构型黑眼圈

眼部周围结构的改变也会导致黑眼圈的出现。先天性的原因有泪槽形成的阴影。泪槽是沿着下眼睑眶缘中内侧的一个凹陷的沟槽样结构,随着年纪的改变,皮下脂肪丢失、表面皮肤变薄,会进一步加重泪槽形成的阴影,呈黑眼圈外观。而后天因素,如眼部皮肤下垂、眼部水肿等,也会引起睑板肌凸起下垂、眼袋膨出、泪沟凹陷,在下睑形成阴影样的外观,导致黑眼圈的形成。

微信图片_20200525105620.png

因此,在黑眼圈的形成上,“熬夜”真的是背了很多“黑锅”,遗传因素、自然衰老等因素其实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同时,黑眼圈也可能是一些疾病的征兆,最常见的就是肝脏疾病,肝病患者的面部和眼眶周围都有会色素沉着,看上去就像是“黑眼圈”一样。

👉如何赶走黑眼圈👈

对于怀疑是疾病引起的黑眼圈,应及时就医。
但大部分黑眼圈还是与遗传因素和后天生活习惯有关,面对这一类黑眼圈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眼霜。事实上,眼霜只对部分黑眼圈有用。使用含美白成分(维甲酸类、氢鲲等)的眼霜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色素性黑眼圈;含有咖啡因成分的眼霜则可以通过加强眼部细胞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黑色素沉着;含有甘草萃取物或维生素E成分的眼霜可以缓解皮肤的发炎情况,减少炎症介导的色素沉积。因此,眼霜确实可以缓解部分色素型和血管型黑眼圈,但对于其他大部分黑眼圈,特别是结构型黑眼圈,“霜到黑除”是不可能的!真正要去除黑眼圈,还需要根据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激光治疗、化学剥脱、充填治疗、手术等。

微信图片_20200525105706.jpg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戒掉熬夜的坏习惯、在紫外线特别强烈的夏季出门时佩戴墨镜、减少长时间疲劳用眼,减少黑眼圈出现的可能。有了轻微的黑眼圈后,也可以用冷热毛巾交替湿敷眼周或经常给眼睛按摩等方法加快眼周血液循环,有效缓解由熬夜和用眼过度引起的血管型黑眼圈。

微信图片_20200525105725.jpg

参考文献:

1. 丁颖, 易阳艳. 黑眼圈治疗进展[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6, 030(004):409-411.2. 马刚,徐天华,赵荀,宋为民,姜莉,曹东升,刘耿,付俊,林晓曦.黑眼圈的诊疗进展[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6,25(06):362-367.

来源:兰世亭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