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周京敏教授:机制明确、证据充实,芪苈强心胶囊为心衰防治添加新“武器”

2021-05-07作者:CMT快讯资讯
心力衰竭非原创

目前,根据《2020中国心衰医疗质量控制报告》显示,我国心衰患病率约为1.3%,即1370万人患心衰。过去15年间,我国心衰的患病率增加了44%,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作为心脏疾病最后的战场,近年来心衰的治疗药物在不断发展,但是心衰患者人群的整体预后效果较差,心衰死亡率与癌症相当,约20%心衰患者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约50%心衰患者确诊后5年内死亡。如何降低居高不下的患者病死率和再住院率,依旧是心衰防控和治疗的一大难题。


在国家973项目的支持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京敏教授团队围绕专利中药芪苈强心胶囊在心梗后心衰领域的应用开展了系列研究,从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等方面探索了通络干预改善微循环,对于心肌梗死后心衰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理念。以该系列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成果之一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荣获2019年年度生命科学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引起医学界的高度关注。近日,本报记者特邀周京敏教授,对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心衰的特色优势进行了详细阐述。




追本溯源——明确急性心肌梗死诱发心衰机制,探索心衰治疗新手段



急性心肌梗死诱发心衰是临床中非常常见的问题。心肌梗死多起病急且病情较为凶险,由此导致的心衰通常病情危重。需明确的是,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形成急性血栓,血栓堵塞血管导致心肌缺血进而引起心衰的发生。据心衰病因调查显示,由冠心病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衰约占50%。因此,对于堵塞冠状动脉的血栓及时进行溶栓、抗凝、支架置入等治疗,使缺血的心肌缺血得到及时救治,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


周京敏教授指出,心梗后心衰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将极大减轻心衰的严重程度。心衰发生的程度与心肌梗死的面积相关,心肌梗死面积越大,心衰发生的程度越严重。这是因为部分心肌细胞坏死后,会增加其他心肌细胞的负担,损害健康心肌细胞并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凝血因子被激活,引发心脏疼痛、促进心肌重构。而心肌重构在心梗后心衰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对此,临床上心衰的药物治疗会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以达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但仍然存在心梗后心衰发生率高,患者预后效果较差等情况。



 上下求索——从多种作用机制出发,芪苈强心胶囊综合干预彰显在心衰防治中的应用价值



周京敏教授介绍,当前临床上值得关注的心衰治疗相关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血栓形成导致的冠状动脉闭塞、抗凝治疗及心脏支架置入术。简而言之,即血管开通越早,心衰治疗效果越好。与此同时,在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医药在治疗可导致心衰的心肌梗死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研究,探寻出心肌梗死治疗的有效新干预手段。


周京敏教授指出,由我国著名中医专家、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牵头开展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中提到,微血管病变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关键。而对于心肌梗死后导致的心衰,脉络学说指导下的芪苈强心胶囊通过哪些作用机制发挥疗效,也是我们当前探索的方向。


首先,研究发现芪苈强心胶囊对心肌梗死后的动物模型心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改善动物模型的心肌重构程度。研究进一步观察表明,芪苈强心胶囊还可抑制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减少与心肌重构密切相关的心肌纤维化程度。此外,研究还显示经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后正常的心肌细胞得到干预,可改善心肌细胞的凋亡,延缓心衰进展程度,进而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


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芪苈强心胶囊对心肌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具体而言,芪苈强心胶囊通过干预“孙络交会生化异常-微血管病变发生”作用机制中两条核心信号通路NRG-1/ErbB和HIF-1a/VEGF,可有效促进微血管新生,保护微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改善微循环,从而减少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总之,芪苈强心胶囊对血管内皮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凋亡、功能都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也可看到,从机制上看,芪苈强心胶囊可通过多机制、多靶点达到对心肌重构的综合干预效果,改善心梗后心衰患者预后,进而产生多方面的获益。相信研究成果转化逐渐落地到临床后,将对心衰患者的治疗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心衰防治进展产生重大意义。



 未来可期——学术研究继续深耕,芪苈强心胶囊进一步充实临床证据



周京敏教授介绍,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牵头开展的RCT结果进一步证实,与对照组相比,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芪苈强心胶囊,可显著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NT-proBNP水平、改善心功能分级(NYHA)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等。该研究得到了国际循环领域的顶尖学术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影响因子19.896)认可。JACC编辑部为此发表评论,“让衰竭的心脏更加强劲:中国传统医学给我们的启示”。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巩固了芪苈强心胶囊在心衰治疗中的临床地位,也因此芪苈强心胶囊获得了包括《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版)在内的多部指南及共识推荐,使其在心衰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推广。


为进一步评估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衰患者复合终点事件的影响,李新立教授团队于2019年启动了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评估研究(QUEST)。这一研究旨在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以心血管死亡率与心衰恶化再住院率为主要研究终点,进一步阐明芪苈强心胶囊长期用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优化临床合理用药方案提供高质量临床证据。该研究方案已经获得包括哈佛大学医学院Marc A. Pfeffer教授、新英格兰主编在内的多名国内外专家认可,其结果值得期待。


周京敏教授表示,衷心希望通过上述各项研究,能够看到芪苈强心胶囊对心衰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的改善。目前,项目内各项研究进展顺利,前文所述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也获得了较理想的结果。希望日后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的芪苈强心胶囊从临床机制出发,继续深耕学术领域,充实其在心衰防治领域应用的证据,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案和效果。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