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NEJM:自发性低颅压划重点

2022-01-14作者:论坛报沐雨资讯
脑血管病非原创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杨中华


表1 自发性低颅压的临床表现

微信图片_20220105102721.jpg


表2 改良ICHD-Ⅲ诊断标准

微信图片_20220105102725.jpg


微信图片_20220105102729.jpg

图1 自发性脊脑脊液漏的分型

腹侧CSF漏(1a型)位于脊髓腹侧,通常与骨赘或钙化椎间盘突出有关。计算机断层扫描(CT)脊髓造影(图A)显示骨赘穿透硬脑膜(箭头)和腹侧硬脑膜外CSF聚集(箭头)。术中照片(图B,硬膜内后视图)显示腹侧硬膜撕裂(箭头),锯齿状边缘的骨赘(星号)穿透硬膜



微信图片_20220105102733.jpg

侧面CSF漏(1b型)通常是由于蛛网膜横跨(billow through)硬膜破口,呈『波涛』(billow)。CT脊髓造影(图C)显示硬膜外侧面脑脊液聚集(星号)。术中照片(图D)显示了侧面破口的头侧(cranial)和尾侧(caudal)范围(箭头),蛛网膜呈『波涛』横跨(billowing through)破口处(星号)


微信图片_20220105102737.jpg

单纯脊膜囊(diverticula)伴脑脊液漏(2a型)。这些通常起源于神经根鞘(sleeve);一般为多发性脊膜囊,但脑脊液漏通常仅来自其中一个囊。CT脊髓造影(图E)显示囊内的造影剂(箭头)。术中照片(图F)显示了脑膜囊(星号)的范围,该从总鞘囊(common thecal sac)中分离(dissected)出来


微信图片_20220105102740.jpg

复杂脊膜囊或硬膜扩张伴脑脊液漏(2b型)可累及任何脊柱节段,但骶骨是最常见的部位。CT脊髓造影(图G)显示骶骨硬膜扩张(星号)和伴随骨质侵蚀(箭头)。术中照片(图H)显示硬膜骨质侵蚀和变得很薄,这可能增加手术修复的复杂程度


微信图片_20220105102747.jpg

脑脊液-静脉瘘(3型)不会引起硬膜外脑脊液聚集,需要特殊成像技术来检测这些。数字减影脊髓造影(图 I,前后视图)显示脑脊液-静脉瘘(长箭头)和明显的引流静脉(短箭头)。术中照片(图J,后视图)显示脊膜囊(星号)、脑脊液-静脉瘘的部位(箭头)和引流静脉(V)


微信图片_20220105102751.jpg

图2 自发性低颅压治疗前后的头 MRI 表现

轴位MRI扫描FLAIR序列(图A)显示双侧硬膜下血肿,经治疗后消失(图B)。自发性颅内低压形成硬膜下血肿的机制是下沉导致桥静脉撕裂。脑静脉血栓形成导致静脉性脑梗死(图B,箭头)。治疗前轴位T1加权增强MRI扫描(图C,箭头)显示脑膜增厚强化(通常与颅内低血压相关),治疗后消失(图D)


微信图片_20220105102800.jpg


冠状位T1加权增强MRI扫描显示上矢状窦扩张(engorgement)(图E,箭头),治疗后缓解(图F,箭头)。矢状位T1加权MRI扫描上可以看到垂体增大(图G,箭头),治疗后消失(图H,箭头)(与基线相比垂体增大,部分空蝶鞍)


微信图片_20220105102807.jpg

矢状位T1加权MRI扫描显示脑下垂(图I);蛛网膜下腔消失,脑桥变平(短箭头),小脑扁桃体向下移位,类似Chiari畸形(长箭头)。治疗后缓解(图J)。冠状位T2加权MRI扫描显示视神经鞘蛛网膜下腔明显缩小(图K)。治疗后恢复正常视神经鞘蛛网膜下腔(图L,箭头)


来源:脑血管病及重症文献导读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