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我国心梗发病呈现年轻化、老龄化和农村化趋势

2020-09-23作者:壹声资讯

在近期召开的中国心脏大会(CHC2020)中国心血管队列与临床注册研究专题研讨会上,来自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冠心病诊治中心的许海燕教授系统介绍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CAMI)研究的新进展。


许教授指出,我国地域辽阔,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就诊方式和条件、治疗模式、治疗效果在不同人群及不同类型医院间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是一项基于中国各省三层级医院、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信息开展的多中心、前瞻性注册研究。该研究覆盖我国31省,于2013年1月启动,连续登记发病后7天内在各级医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进行了为期2年的随访。


该研究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40年间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农民比例、卒中史、既往心肌梗死史及糖尿病患者比例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年轻化、老龄化、农村化的趋势。


随着生活方式及社会经济状态的改变,体力活动及不良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当前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诱发因素。


比如,中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年轻男性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明显较高,表明年轻男性患者可能更有必要进行强化降脂干预。


此外,通过对我国各级医院急性心肌梗死诊治现状的分析,研究提示,大小城市急救及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中国仅三分之二的在发病12小时到达医院STEMI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与欧美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各级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县级医院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率较低。


此外,许多患者发病后并未及时就医,求助于急救车的比例明显偏低,且对再灌注治疗获益的认识不足。


研究发现,中国有32.6%的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患者在症状发作12小时后才来医院,失去了再灌注治疗的机会。 


基于以上结论,许海燕教授对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治提出了以下4点建议:


(1)在患者教育上,应向患者明确紧急、就近就医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再灌注治疗的获益;


(2)在医疗公共服务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急救及紧急就医转运系统;


(3)对医生而言,应仔细识别诊断、评估获益与风险,积极开展再灌注治疗;


(4)对于医院管理者而言,应建立完善快速通道并加强医护培训。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