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举办肺癌多学科诊疗(MDT)样板间交流会,赵伟新教授(放疗科)、李媛教授(病理科)、余波教授(肿瘤内科)和吴振华教授(肿瘤内科)围绕肺癌MDT模式实践、跨学科协作及靶向治疗进展展开深度探讨,现将核心观点整理如下:
赵伟新教授强调,MDT模式通过整合内科、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资源,为肺癌患者尤其是晚期及多发转移患者提供个体化诊疗方案。复旦肿瘤医院MDT团队已形成固定协作机制:每周三开展MDT讨论,每周一下午组织科室学习,确保诊疗方案的科学性与时效性。于波教授补充指出,MDT不仅限于初始治疗方案制定,更贯穿症状管理全周期,例如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团队会综合评估手术切除、新辅助治疗或同步放化疗的适用性。
二、病理诊断:肺癌诊疗的基石
李媛教授强调病理诊断在肺癌MDT中的基石作用,指出精准的病理分型(如组织类型、分子分型)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前提,需联合影像科、肿瘤内科等多学科明确肿瘤分期及生物学特征。针对复杂病例(如脑转移),她主张通过MDT模式整合放疗科、神经外科等资源,实现“诊断-治疗-随访”全流程协作。李教授特别指出,MDT的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以患者为中心动态调整策略,例如在转移性肺癌治疗中,需平衡局部控制与全身治疗,确保疗效与生活质量并重。其观点贯穿“精准诊断-多科协作-个体化决策”的MDT实践逻辑。
三、跨学科协作:从案例到实践
余波教授以具体病例阐释MDT价值:
晚期肺癌多发转移:针对肺、肝、脑、骨等多器官转移患者,需内科、外科、放疗科、介入科协同快速缓解症状;
病理诊断争议:当腺癌、鳞癌或小细胞肺癌的鉴别存在困难时,病理科通过精准诊断明确肿瘤类型,指导靶向治疗选择;
放疗与内科联动:赵伟星教授举例,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放疗可能带来显著生存获益,MDT团队需共同决策放疗时机及与内科治疗的结合方式。
吴振华教授重点分享了三代奥克抑制剂洛拉替尼的临床数据:
客观缓解率(ORR):洛拉替尼ORR优于前代药物,对基线存在脑转移的患者,可显著缓解颅内病灶;对无脑转移患者,能最大限度降低转移复发风险;
无进展生存期(PFS):五年PFS率达60%,中位总生存期(OS)尚未成熟,但预期超过60个月。
吴教授强调,洛拉替尼在奥克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颅内转移控制中展现出"全程管理"优势,结合局部放疗等综合策略可进一步提升疗效。
专家一致认为,肺癌诊疗已进入"分子分型驱动"时代,MDT模式需持续优化以适应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技术的融合。例如,对治疗过程中出现颅内进展的患者,可在维持原有靶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局部放疗控制病情。赵伟新教授总结:"MDT的本质是打破学科壁垒,以患者为中心构建动态诊疗网络,最终实现生存获益与生活质量的双重提升。"
通过MDT模式,临床决策得以兼顾疗效与安全性,尤其在复杂病例及新药应用场景中,跨学科智慧成为突破治疗瓶颈的关键。复旦肿瘤医院的实践为肺癌规范化诊疗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间"范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