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其危险因素中超过60%与代谢异常有关,且合并各种形式的代谢异常已超过80%。代谢相关性高血压属于继发性高血压,临床常见类型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家族性血脂异常高血压综合征、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盐敏感性高血压、肥胖相关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等。代谢相关性高血压的干预策略应同时兼顾血压控制和改善代谢紊乱,那么降压药物与抗代谢疾病药物如何选用呢?
降压药物在代谢相关性高血压中的选用
目前常用降压药物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α受体阻滞剂等。
代谢相关性高血压者降压时通常优先选择ACEI或ARB,若ACEI和ARB不能耐受可考虑二氢吡啶类CCB。代谢相关性高血压一般合并多重代谢紊乱,单药治疗往往血压难以达标,需联合降压治疗。若ACEI或ARB单药降压不能达标,可联用CCB或其他降压药物;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与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联合可增加降压效果,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用于难治性高血压的联合治疗;心率加快或合并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者,可联用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和中枢性降压药物也可作为联合用药,但一般不作为首选。
1. RAAS抑制剂:ACEI/ARB
指南推荐:ACEI/ARB是代谢相关性高血压的首选用药,可单药应用。
药理特点:可拮抗肾脏、血管、脂肪、心脏等脏器和组织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激活及降压,并改善胰岛素抵抗、激活代谢性核受体、改善糖代谢、减轻脂肪病变、减少尿白蛋白排泄量、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逆转心室重构、保护心血管等。不能耐受ACEI者可选用ARB。此外,高盐饮食可激活局部组织RAAS。
注意事项:避免两种RAAS抑制剂(包括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联用。高血钾及双侧肾动脉狭窄者禁用。
2. 钙离子拮抗剂CCB
指南推荐:长效二氢吡啶类CCB 作为二线药物联合使用。
药理特点:对糖脂代谢、肥胖无不良影响,但无明显减重作用,其降压作用不受高盐饮食影响,并利尿、排钠、抗动脉粥样硬化等。
注意事项:可引起RAAS激活和下肢水肿、轻度增加心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致面部潮红及牙龈增生等。
3. 利尿剂
指南推荐: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用于难治性高血压。
药理特点: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用于难治性高血压。
注意事项:①利尿剂可致RAAS与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等。
②噻嗪类药物可能影响电解质代谢、糖脂代谢及嘌呤代谢,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剂量不超过25mg/d;联合ACEI/ARB 可降低其致的低钾血症及影响糖代谢的不良作用。
③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ACEI/ARB 联用可致高钾血症,慎用。非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长期使用可能致男性乳腺增生等。
4. β受体阻滞剂
指南推荐:高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等)或α/β受体阻滞剂(对糖脂代谢影响较小,如阿罗洛尔、卡维地洛)可考虑优先使用。
药理特点:①可拮抗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降低心排血量、抑制肾素释放和血管紧张素II的产生、抑制过度的神经激素和RAAS的激活而降压,同时降低交感神经张力、预防儿茶酚胺的心脏毒性作用。
②可能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可能掩盖其低血糖症状,一般不作为一线用药,但联合用药控制血压很有效,特别是在同时合并冠心病和心功能不全者的治疗中仍建议使用。
注意事项: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对糖脂代谢有不良影响,并有增重风险,不作为首选。此外,长期使用需遵循撤药递减剂量原则,突然停药可使原有的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表现,常见有血压反跳性升高、心律失常、心绞痛加剧,伴头痛、焦虑等,甚至发生心梗。
5. α受体阻滞剂
指南推荐:可选用;
药理特点:对血脂紊乱、糖代谢、胰岛素抵抗均有改善作用。
注意事项: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鼻塞、腹痛、诱发或加剧消化道溃疡、嗜睡、乏力等。直立性低血压者禁用,胃炎、溃疡病、肾功能不全及心力衰竭者慎用。
注:
降压药物的降尿酸作用:ACEI、非氯沙坦ARB、排钾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可通过抑制肾脏尿酸排泄,而加重HUA(高尿酸血症),并增加痛风发生风险。噻嗪类利尿剂、袢利尿剂痛风者禁用,慎用于高尿酸血症或有痛风病史者。
ARB氯沙坦通过抑制尿酸转运蛋白-1(URAT1)活性促进尿酸排泄,其降尿酸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并通过降低血尿酸水平使心血管事件减少;二氢吡啶类CCB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西尼地平可促进尿酸排泄,并降低痛风发作风险。
抗代谢疾病药物
在代谢相关性高血压中的选用
代谢疾病包括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HUA)、肥胖症等,其中降糖药物、降脂药物、降尿酸药物除了降糖、降脂、降尿酸外,还有其他作用如降压、减重等。
1. 降糖药物
目前降糖药物主要有9大类,包括口服类药物和注射类药物,口服类降糖药物包括双胍类(二甲双胍)、磺脲类、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TZDs)、α-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IV(DPP-4)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注射类降糖药物主要包括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
降压作用:如二甲双胍、TZDs、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
二甲双胍可能与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抑制肾小管水钠重吸收,而减轻容量负荷有关;
TZDs通过PPARγ激活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而降压;
SGLT2抑制剂可降低收缩压(SBP),有致糖尿增加的渗透性利尿作用,通过减少容量使血压降低;
GLP-1受体激动剂可降压,主要影响SBP。
降尿酸作用:如二甲双胍、磺脲类、TZDs、α-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
二甲双胍有降尿酸作用;
磺脲类可促进尿酸的排出;
TZDs可能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尿酸水平;
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可减轻因蔗糖分解导致的血尿酸水平的升高;
SGLT-2抑制剂通过增加尿酸的排出而降低血尿酸水平。
减重药物:可减轻体重或对体重影响中性的药物,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
其减轻体重的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GLP-1受体激动剂(减重获益为索马鲁肽>利拉鲁肽>度拉糖肽>艾塞那肽>利司那肽)、SGLT-2抑制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且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既可减轻体重及减少内脏脂肪。
改善血脂:如二甲双胍、TZDs、α-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
二甲双胍可降低FFA、降血脂(降TG、LDL-C);
TZDs可改善脂质代谢紊乱(降低FFA、TG、LDL),但会增加心力衰竭风险;
α-糖苷酶抑制剂可降血脂、防止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形成及延缓冠心病发生等;
SGLT-2抑制剂可降低TG、减少尿蛋白排泄等;
GLP-1受体激动剂可降血脂(降低TC、TG、LDL)、降低肝酶及保护β细胞等。
2. 降脂药物
目前降脂药物主要有他汀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贝特类药物、抗氧化类药物(普罗布考)、烟酸类药物、PCSK9抑制剂、胆酸螯合剂、高纯度鱼油制剂及其他降脂药物等。
降尿酸作用:如阿托伐他汀、非诺贝特。
阿托伐他汀可通过促进肾脏尿酸排泄而降低血尿酸水平;
非诺贝特通过抑制URAT1而抑制近端肾小管尿酸重吸收,并促进肾脏尿酸排泄。
增加新发糖尿病: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有增加新发糖尿病的危险,主要表现为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新发糖尿病及原有糖尿病血糖水平控制不佳。其中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发生糖尿病风险最高,普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较小。
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总体益处与新发糖尿病风险之比是9:1,即其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远大于新增糖尿病的风险。
若他汀类药物对血糖产生的不利效应相对较小(平均增加0.3%或更少),可调整其治疗方案;
已有糖尿病风险如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糖化血红蛋白偏高等且还没确诊糖尿病者,尽量选择普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等,若血脂不达标可考虑加用依折麦布,不宜继续加大他汀类药物的剂量;
若在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确诊为糖尿病,应减轻体重、合理饮食,必要时服用降糖药物。
3. 降尿酸药物
主要是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非布索坦)等,及促进尿酸排泄药物如苯溴马隆、磺吡酮等。
别嘌醇为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仅对还原型的黄嘌呤氧化酶有作用),可减少尿酸盐在骨、关节及肾脏的沉着,并改善稳定型心绞痛者血管内皮功能,降低氧化应激,减少冠心病(CAD)者中心肌梗死的发生,同时有一定协同降压作用。
非布司他为新型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对氧化型和还原型的黄嘌呤氧化酶均有作用),其抑酸和降酸作用更强大、持久,抑制尿酸合成的作用比别嘌醇强,同时有一定协同降压作用。
磺吡酮通过竞争性抑制尿酸盐在近曲小管的主动再吸收,而增加尿酸排泄,以降低血尿酸浓度,并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血小板存活时间,其治疗的前6个月可减少心肌梗死突然死亡的风险,同时有微弱的抗炎与镇痛作用。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2017年)中指出,对合并痛风和虽无痛风、但血尿酸水平>9mg/dl的代谢相关性高血压者,应给予降尿酸药物治疗,别嘌醇和非布索坦有一定协同降压作用,可作为优先选择。
来源:好医术心学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