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研究速递:取栓术后脑水肿的增加与全脑侧支循环血流量的关系

2024-01-25作者:李稳资讯
非原创

本期译者: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卒中中心 王思源

本期点评人:王守春教授



血管再通术后脑水肿与患者侧支循环血流量密切相关。常规的脑侧支循环放射影像学测量通常局限于侧支血流的单一参数评估,本研究使用CCC模型综合评估了538例入组患者的脑动、静脉侧支循环血流和脑组织灌注情况,评价其对患者入院和随访期间缺血病变净摄水量(NWU)的变化和临床结局的影响。进一步证实侧支循环脑血流与机械取栓术后的脑水肿形成和早期临床恢复和长期功能结局相关。

图片

图片

图片

引言

血管内取栓术(EVT)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大血管闭塞(AIS-LVO)患者的治疗标准。及时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流量对于这些患者潜在的神经系统恢复至关重要。然而,在大量接受EVT治疗的患者中,尽管血管再灌注成功,但临床结局仍然很差。对此的一种解释可能是大面积脑水肿的形成,这与脑缺血期间侧支循环血流量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可靠的影像生物标志物来识别有脑水肿增加风险的患者。脑水肿可以通过缺血病变净摄水量(NWU)直接量化,在颅脑平扫CT上使用低衰减梗死区域密度测定。大面积缺血性病变NWU与微血管灌注状态差和脑组织缺血性损伤较重相关。然而,EVT期间成功的血管再灌注与缺血性脑水肿形成减少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NWU随时间的定量变化似乎也与脑侧支循环状态有关。良好的侧支循环状态与AIS-LVO患者在取栓治疗后较好的手术和临床结果相关。然而,常规的脑侧支循环放射影像学测量通常局限于侧支血流的单一参数评估。

最近引入了一种新的诊断框架用于全面评估脑侧支循环状态*。这种脑侧支级联(CCC)模型结合了侧支回路三个水平的侧支测量结果,并对流入缺血脑组织并进入随后的皮质静脉的侧支血流进行更全面的评估。然而,尚不清楚CCC模型是否与AIS-LVO患者取栓术后缺血性脑水肿的增加相关。

* 详见Faizy TD, et al. The cerebral collateral cascade: comprehensive blood flow in ischemic stroke.

Neurology 2022:10.1212/WNL.0000000000200340.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旨在研究由CCC模型确定的不同侧支循环血流模式是否与接受成功取栓治疗的AIS-LVO患者脑水肿增加有关。我们假设在所有三个不同的侧支级联水平上,与侧支级联较差的患者相比,较好的侧支级联与较少的脑水肿增加有关,并且较少的水肿增加和较好的侧支级联与良好的临床结果相关。本研究结果可能对AIS-LVO背景下的脑水肿生物学和卒中病理生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这是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5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两个综合卒中中心(德国汉堡大学医学中心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医院)接受血管内取栓治疗的AIS-LVO患者。


患者纳入、人群和临床数据

患者数据从每个中心前瞻性维护的卒中数据库中获得。入选标准为:

  1. 取栓治疗的AIS-LVO患者;

  2. 患者入院时的多模式成像评估,包括颅脑平扫CT、伴有上矢状、横突和乙状硬脑膜静脉窦均匀密度影的CTA(以确定CTA上的侧支循环状态)、静脉回流量的测定和可解释的CT灌注成像研究;

  3. 颈内动脉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或大脑中动脉M1、M2段闭塞;

  4. EVT期间血管再通成功(定义为mTICI:2b-3);

  5. 在EVT后24-48小时内行颅脑平扫CT以确定治疗后的NWU。

排除标准为:

  1. 患者不配合或目标脑动静脉造影剂不完全混合导致CTA图像质量差;

  2. 由于造影剂注入失败导致CT灌注图像质量差。


成像分析

所有灌注成像研究均采用RAPID自动分析(缺血视图,Menlo Park,CA)。

根据Faizy等人描述的方法对CCC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

两名神经放射科医生(TDF和JH,分别有11年和16年的经验)共同阅读CTA图像,使用Tan量表评估软脑膜动脉侧支循环。侧支循环良好定义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充盈≥50%,侧支循环不良定义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充盈<50%。

低灌注强度比(HIR),定义为Tmax延迟>10s的脑组织体积除以Tmax延迟>6s的脑组织体积,由CT灌注成像自动导出,以确定组织水平的侧支。良好的组织水平侧支定义为HIR≤0.4,而不良的组织水平侧支定义为HIR>0.4。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神经放射学家(TDF,JH)利用单期CTA上的皮层静脉显影评分(COVES),确定Labbé、蝶顶窦和大脑中浅静脉的静脉回流结果。分歧协商一致解决。3-6分为有利的静脉回流,0-2分为不利的静脉回流。

取栓治疗后血管再通成功的定义为mTICI为2b-3。

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是根据治疗前颅脑平扫CT图像确定的。

如Brooks等人所述,在入院和随访时的颅脑平扫CT图像上确定缺血性病变NWU(%)。在特定区域(ROI)测量缺血性组织的密度,该区域定义了颅脑平扫CT上划分的低密度衰减病变。相应的正常密度被确定为与非缺血半球对称镜像的特定区域(ROI),并在解剖上进行调整以排除脑沟和脑脊液。按梗死体积计算NWU。缺血性病变水肿增加(ΔNWU)被定义为随访时与入院时NWU的差异。


研究组定义

有利(CCC+)特征定义为:Tan≥50%,HIR≤0.4,COVES为3-6。不利(CCC−)特征定义为:Tan<50%,HIR>0.4,COVES为0-2。CCC混合型特征被分配给不符合CCC+或CCC−组标准的患者。


测量结局

主要结局是患者入院和取栓治疗后随访期间的缺血性病变水肿增加量(ΔNWU)。次要结局为良好的功能结局,定义为取栓治疗后90天的功能独立性(mRS 0-2)。


统计分析

连续和有序变量用中位数(IQR)描述,分类变量用N(%)描述。分别使用χ2检验、Mann 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或趋势统计(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或jonckheee-terpstra检验)比较两组或三组CCC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临床变量和神经影像学数据。

使用多变量模型评估与ΔNWU和功能结局相关的临床和影像学变量:分别采用单变量一般线性模型和二元逻辑回归。根据CCC组之间的不平衡调整模型:年龄、NIHSS、入组时的血糖、半暗带和通过CT灌注确定的估计核心体积、入院ASPECTS和血管闭塞定位。将ΔNWU作为功能结局模型的自变量。

α被设定在0.05水平,所有报告结果都是双侧分析。使用IBM SPSS统计软件v.28.0和SAS 9.4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有813例患者接受了取栓治疗,538例符合纳入标准。CCC+组157例,CCC混合组274例,CCC−组107例。


患者人口统计学和介绍详情

CCC+组患者(中位数(IQR)72岁(61-80))比CCC混合组患者(75岁(64-83))和CCC−组患者(77岁(68-83))年轻(P=0.002),并且与CCC混合组患者(15(10-19))和CCC−组患者(18(15-21))相比,其NIHSS评分(中位数(IQR)10(6-14))较低(P<0.001)。

CCC+组患者入院时血糖(中位数(IQR)116mg/dL(99-141))略低于CCC混合组患者(122mg/dL(105-153))和CCC−组患者(121mg/dL(106-157))(P=0.032)。CCC+组患者(61%)接受静脉阿替普酶治疗的比例高于CCC混合组(49%)和CCC−组(45%)患者。所有其他患者特征见表1。

图片

表1


影像学特征和临床结局

在基线影像学评估中,CCC+组患者的ASPECTS评分最高,(中位数(IQR)9分(8-10)vs CCC混合组8分(6-9)和CCC-组6分(5-8);P<0.001),基线缺血核心体积估计值较小(中位数(IQR)0mL(0-7)vs CCC混合组13mL(0-28),CCC−组44mL(18-87);P<0.001),灌注成像中半暗带体积更小(Tmax>6s延迟)(中位数(IQR)90mL(58-130)vs CCC混合组129mL(75-171)和CCC−组174mL(25-229);P<0.001),和较小的最终梗死体积(中位数(IQR)9mL(4-20)vs CCC混合组27mL(10-67)和CCC−组57mL(25-139))。与CCC混合组和CCC−组患者相比,CCC+组患者发生近端血管闭塞的可能性更小(P<0.001)。与CCC混合组(4(1-5))和CCC−组(5(4-6))患者相比,在EVT成功治疗后90天mRS上,CCC+组患者的功能预后更佳(中位(IQR)mRS 1(0-2))(P<0.001)(表2)。

图片

表2


缺血性病变水肿评估

CCC+组患者在入院时颅脑非对比CT显示的中位NWU(中位数(IQR)2.42%(0.99-3.96%))低于CCC混合组(6.54%(3.46-8.93%))和CCC−组(8.38%(6.72-11.18%))(P<0.001)。此外,与CCC混合组(13.94%(7.75-18.58%))和CCC−组(16.66%(11.20-22.96%))患者相比,CCC+组患者随访时缺血性病变NWU中位数较低(中位数(IQR)6.94%(3.87-9.38%))(P<0.001)。最后,通过患者入院时和EVT治疗后测量的缺血性病变水肿增加(ΔNWU)发现,CCC+组患者(中位数(IQR)3.88%(2.80-5.55%))明显低于CCC混合组患者(7.01%(4.01-9.99%))和CCC−组患者(8.51%(5.25-11.21%))(P<0.001)(表2,图1)。

图片

图1


主要结局评估(ΔNWU)

在主要结局分析中,481名患者被纳入一个普通线性模型,该模型对基线失衡和ΔNWU的预测因子进行了调整。57名患者由于NIHSS表现、核心和半暗带体积或血糖值未知而被排除。

在控制血糖、年龄、NIHSS表现、基线ASPECTS、血管闭塞定位、半暗带和缺血核心体积后,成功行血管内取栓治疗的AIS-LVO患者中,与CCC+组患者相比,CCC−组(β 1.99,95% CI 0.68~3.30,P=0.003)和CCC混合组(β 1.65,95% CI 0.75~2.56,P<0.001)与较高的缺血性水肿增加(ΔNWU)独立相关。然而,当比较CCC混合组和CCC−组患者时,我们没有发现这些患者的ΔNWU相关性存在任何差异(β −0.34,95% CI −1.40至0.72,P=0.532)(表3)。

图片

表3


次要结局评估(mRS 0-2)

次要结果分析中,468例患者纳入多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我们纳入了与主要结果模型中相同的协变量,并添加了ΔNWU作为自变量。我们发现,ΔNWU的增加与90天时功能独立性的可能性较低独立相关(OR 0.74,95% CI 0.68-0.8,P<0.001)。此外,我们发现,如CCC模型所反映的,当缺血组织有更好的侧支血流进入和通过时,患者在成功的取栓治疗后,获得良好功能结果的几率更高。与CCC−组(OR 13.39,95% CI 4.88-36.76,P<0.001)和CCC混合组(OR 4.55,95% CI 2.33-8.33,P<0.001)相比,我们发现CCC+组与血管内治疗成功后90天的良好功能结局独立相关。有趣的是,与CCC−组患者相比,CCC混合组患者实现良好功能结局的几率仍然更高(OR 3.00,95% CI 1.26-7.14,P=0.01)。

结论

在取栓成功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使用CCC模型对脑侧支循环的综合评估与脑水肿增加和神经功能独立性密切相关。

专家点评

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AIS-LVO患者,尽管及时且成功地恢复了脑血流再灌注,但临床结局仍然较差,这往往与脑动脉侧支循环不好、脑组织严重缺血很快坏死,梗死灶大、半暗带较小有关。血管再通术后脑水肿是脑组织严重损伤的表现,因此与患者的侧支循环密切相关。这项研究中,实验者使用CCC综合评估了脑动、静脉侧支循环血流和脑组织灌注情况,评价其对患者入院和随访期间缺血性病变NWU的变化(ΔNWU)和临床结局的影响。进一步证实侧支循环脑血流与机械取栓术后的脑水肿形成和早期临床恢复、长期功能结局相关。

该研究强提示在AIS-LVO急诊介入手术的患者,全麻综合评估全脑侧支循环血流,更有利于对患者临床预后的评估。

图片

 图片

专家简介

JNIS中文版编委

王守春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日本秋田大学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介入协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组组长、2003年在北京天坛一院进修学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技术。2004年组建“吉大一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协作中心”。近五年累计发表文章30余篇,包括SCI论文3篇。目前已经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动脉狭窄、闭塞再通介入治疗及全脑血管造影6000余例;特别在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如急诊动脉溶栓治疗、单纯球囊扩张治疗、急诊支架治疗和急诊取栓等治疗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


来源:卒中视界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