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外卖和瓶装水正在摧毁你的身体!肠道疾病患者粪便中检测到大量微塑料

2022-02-14作者:医事法学法律
非原创 微塑胶个人监管关注

【儒亮时评】微塑料在人体内积蓄,已不是新闻。究竟有什么和多大危害、风险以及多长时间显现出来,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当前,个人能做的是尽可能少使用塑料制品,尤其是瓶装水等;监管机关要做的就是尽快形成合力,强化源头治理,防范于未然。


来源:文汇网    时间:2022-02-08


早在2018年,一项来自维也纳大学Philipp Schwabl医生的研究成果显示,人类的粪便样本中发现了微塑料。

该研究在欧洲和亚洲国家中选择了8位志愿者,他们详细报告了自己为期一周的饮食状况。有两位志愿者每天都要嚼塑料包装的口香糖,也有很多人摄入了鱼类或其他海鲜,绝大部分人喝了瓶装饮用水。总而言之,没有人能够逃脱塑料的包围。

2019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健康志愿者的粪便样本中检测到了微塑料。研究人员发现,所有粪便样本都检测出微塑料呈阳性。每10克人类粪便中,平均有20个微塑料颗粒。总共检测出9种塑料,其中聚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含量最高。

这项研究表明,塑料会最终到达人体肠胃。这对于我们,可能不是个好消息。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微塑料已经无处不在。

此前,来自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带来了惊人的发现:连新生儿和婴儿都未能幸免。他们发现,与生活在同一地区的成年人相比,婴儿内脏中的微塑料浓度更高。

2021年12月,有研究显示,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粪便中的微塑料比健康对照组多,表明这些微塑料可能与疾病的发展过程存在相关性。

微信图片_20220207212621.jpg

研究团队从不同地区的50名健康人和52名IBD患者中获取了粪便样本。分析结果表明,IBD 患者的粪便中含有的微塑料颗粒是健康受试者粪便的1.5倍。患者体内的微塑料含量越高,疾病相关的腹泻、直肠出血和腹部绞痛症状就越明显。

具体结果为:

①IBD患者和健康人粪便中微塑料的浓度分别为41.8和28.0个/g dm,IBD患者的粪便中每克的微塑料颗粒比健康人的多1.5倍左右。

②该研究共检测到15种微塑料,以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用于瓶子和食品容器)和聚酰胺(PA;用于食品包装和纺织品)为主,主要形态分别为片状和纤维状。

③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人员发现,喝瓶装水、吃外卖食品、并且经常暴露在灰尘中的患者,其粪便中含有更多的微塑料。

该研究首次表明 IBD 患者粪便中微塑料(MPs)的浓度与健康人存在显著差异,且IBD患者粪便中微塑料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知不觉中吃掉了相当重量的微塑料。加拿大的Kieran D. Cox教授和他的团队以美国人饮食为基础,根据食物消费种类以及不同种类食物所含有的微塑料数量,估算出每人每年会吃掉5万个微塑料颗粒,如果算上飘浮在空气中、被呼吸吸入的微塑料,那么每人每年吃掉的微塑料颗粒数量在7.4万-12.1万之间。按照重量计算的话,每人每周大约吃掉5g微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重量。

由于大量塑料垃圾的排放,地中海的海底几乎已经变成了“塑料制品”,为了避免我们的五脏六腑也变成“塑料制品”,我们更应该提高警惕,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微塑料”是否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风险仍存在巨大未知,亟须更多相关学术领域的探究,以应对其未知风险。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姜澎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