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JCO发表,复发小肝癌无创高效新策略!丨肿瘤研究展播

2025-03-21作者:CMT琳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Radiofrequency Ablation Versus 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for Recurrent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Randomized,Open-Label, Controlled Trial (复发小肝癌射频消融对比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发表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2024):42.1]


通讯作者:陈敏山、张耀军、习勉、刘施亮


第一作者:习勉、杨周添、胡利、傅毅振、胡丹旦


主要作者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图片


推荐理由


2024年12月19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耀军、习勉教授团队在《临床肿瘤学》(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复发小肝癌射频消融对比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式证实了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在复发小肝癌中的确切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研究解读


肝癌是严重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手术切除和射频消融(RFA)是早期肝癌最常用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但是,肝癌术后的复发率高,且复发灶的恶性程度相对更高、病灶位置更加刁钻,导致复发肝癌的治疗十分棘手。射频消融是治疗复发小肝癌的常用手段,但仍然存在复发率较高的缺陷。近年来,随着精确放疗技术的推广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不同分期的肝癌治疗,成为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往已有多个回顾性对照研究提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与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总生存率相仿,且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获得更高的局控率,但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因此,对于复发小肝癌的治疗,射频消融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孰优孰劣,尚无定论。为了回答这个关键临床问题,肝脏外科张耀军教授联合放疗科习勉教授共同开展了这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66例复发小肝癌患者(单发,直径≤5 cm),1:1随机分配接受射频消融或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6-54 Gy,分3次照射,1周内完成),治疗后继续随访至少2年,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比射频消融可以获得更好的局部控制率(2年LCR,95.2%对80.7%)和局部无进展生存率(2年LPFS,92.7%对75.8%),但两组的总生存率(OS)无显著差异,提示两种治疗方式均可以作为复发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手段。


两组LPFS(左)和 LCR(右)的对比


两组OS的对比


安全性方面,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组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轻度食欲下降、恶心和呕吐等;射频消融组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轻度疼痛、恶心和呕吐等。两组整体安全性良好,大多数不良反应可通过对症治疗缓解,且两种治疗方式均不会造成肝功能的恶化,无患者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


本研究首次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充分肯定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复发小肝癌的根治性作用和良好的安全性,证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局控率优于射频消融,可以作为复发小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张耀军主任医师为该论文的最后通讯作者;肝脏外科陈敏山教授、放疗科刘施亮副主任医师为共同通讯作者。放疗科习勉教授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肝脏外科杨周添博士、胡利博士、傅毅振医师、胡丹旦副主任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目获得了国自然面上项目和中山大学“5010”项目的支持。


作者简介


张耀军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行政副主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肝癌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免疫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肝病学会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第二批)

主要研究方向:肝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山大学“5010”项目等多项课题,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在J Clin Oncol、Radiology、JAMA Netw Open、JHEP Rep、Eur J Cancer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多篇SCI论著。


习勉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放疗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食管癌研究所、副所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青年临床医学科学家;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放疗专委会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委会 常委;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消化肿瘤综合治疗青委会 副主委

主要研究方向:食管癌、肝癌的放射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等多项课题,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在Lancet Oncol、J Clin Oncol、Lancet Respir Med、J Thorac Oncol、Nat Commun等期刊发表SCI论著50余篇,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等科技奖励。


陈敏山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主任导师、肝癌单病种首席专家;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肝癌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 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癌工作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肝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主持和参与多部肝癌指南的制定,主持和参与科技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在Lancet、J Clin Oncol、Mol Cancer、Hepatology、Radiology、Ann Surg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多篇SCI论著,入选2024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END

中国医学论坛报 黄琳琳整理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