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革新及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细胞淋巴瘤2(BCL-2)抑制剂等新型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我国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正发生显著变化,尤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同阶段,病原谱偏移、少见真菌感染率上升等问题日益凸显,为临床诊疗带来新挑战。
为厘清当前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的诊疗难点,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姜尔烈教授接受专访。姜尔烈教授从造血干细胞移植各阶段IFD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到患者感染风险因素的全周期评估;从现有诊断手段的综合应用与补充诊断思路,到早期经验性治疗的药物选择原则,再到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全方位解析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为优化血液病患者IFD诊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现将核心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访谈视频
姜尔烈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后)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造血干细胞移植与细胞治疗学组副组长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白血病自体移植协作组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副组长
中华骨髓库专家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天津市血液与再生医学学会副理事长
中华血液学杂志、白血病&淋巴瘤等杂志编委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以及BTK、BCL-2等新型靶向药物的应用,我国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经历了显著改变,您认为在实际临床中,血液病患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不同阶段,其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
近年来,血液病患者中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显著变化。尽管曲霉菌仍是主要致病真菌,但毛霉菌及其他罕见真菌的感染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尤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中表现更为突出。BTK抑制剂和BCL-2抑制剂等靶向药物的应用,使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成为IFD高危人群。在此背景下,感染病原谱亦发生显著偏移——丝状真菌(如曲霉菌、毛霉菌)、隐球菌等成为此类患者的常见致病真菌。CAESAR 2.0研究[1]揭示了我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中IFD的流行趋势的最新变化,在纳入分析的2015例allo-HSCT患者中,尽管常规实施抗真菌药物预防,但IFD的发生风险仍较高。研究发现,47.97%的IFD病例分离出病原菌,且病原谱系显著变化,念珠菌属(17.89%)仍为主要致病菌,毛霉菌(13.01%)、曲霉菌(8.94%)和耶氏肺孢子菌(6.5%)等的检出率显著上升。值得注意的是,毛霉感染比例较十年前(2.0%)呈现惊人增长,成为IFD病原谱中增长最为迅猛的菌属。同时,研究也揭示,处于不同移植阶段的患者,其真菌感染病原学呈现不同特点:
处于移植前阶段时,基础疾病治疗方式的发展使IFD患者病原体构成复杂,且感染累及部位多样。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治疗后并发IFD的患者中,丝状真菌、肺孢子菌、念珠菌为主要致病菌;除常见肺部感染外,中枢神经系统、软组织、肠道等多个不同部位亦可发生IFD。
移植后早期及中期,尽管实施标准抗真菌预防,但移植后30~100天仍为IFD高发期,且病原谱呈现明显偏移:菌种构成朝向镰刀菌、毛霉、尖端赛多孢子菌等少见真菌转变;曲霉、念珠菌仍然是主要致病真菌,但耐药问题日趋严峻。近年来不断暴发的呼吸道病毒感染(如CMV、流感病毒等)显著增加 IFD 发生风险,破坏呼吸道黏膜屏障,为真菌侵袭创造条件。
移植后晚期,除曲霉外,接合菌、其他丝状真菌等少见真菌亦可导致晚期IFD的发生,中位诊断时间为移植后162~173天。同时,地方性真菌亦不容忽视,例如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等。
总体而言,随着血液恶性病治疗方案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技术的不断发展,IFD的流行病学特点不断发生改变。抗真菌预防后突破性IFD的发生率高,致病菌构成朝向少见真菌转变,应引起临床重视。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因免疫重建耗时较长以及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真菌感染风险显著升高。在这类患者中,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核心风险因素有哪些?在风险分层评估时,哪些指标或临床场景最需要重点关注?
正确识别IFI危险因素对改善HSCT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由于移植预处理、植入后并发症及长期随访中免疫状态的动态变化,IFI风险需全周期评估—— 移植时的基线风险可能因后续临床进程中不可预测的变量(如移植物抗宿主病、病毒共感染)而显著改变。
HSCT患者的IFI危险因素可归结为宿主相关、移植相关及环境交互因素。宿主层面,HSCT患者平均年龄增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尽管尚未确定明确的阈值,但有研究表明,50 岁及以上与IFI风险增加有关。生活方式层面,一项针对1192名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进行的研究报告称,香烟烟雾、可卡因滥用与侵袭性霉菌感染存在强相关性[2]。此外,高真菌暴露职业,或近期(6个月)进行过房屋装修都与IFI高风险相关。合并症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输血相关铁过载,以及既往呼吸道病毒(如流感、巨细胞病毒)感染史及免疫调节药物(如更昔洛韦)应用,均构成IFI易感基础。在伴有呼吸衰竭的严重社区获得性病毒感染(流感、副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之后,侵袭性曲霉病的发生率为7%-30%之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发病率为0.8%-14%,ICU环境中的风险更高,且死亡率尤其显著,介于40%-70% 。
而在移植相关因素中,清髓性预处理、长期强效免疫抑制、移植时疾病未完全缓解、既往化疗或CAR-T治疗等均显著提升风险,供者类型(半相合、无关供者或脐带血移植)与3-4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亦为关键风险节点。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 IFI 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在诊断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HSCT患者中,超过三分之一可检测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移植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真菌感染时临床表现不典型,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现有诊断手段中,GM试验(1,3-β-D葡聚糖试验)、PCR及胸部 CT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仍有局限,您在临床中如何综合病理、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判断“拟诊”或“临床诊断”病例?对于血清标志物阴性但高度怀疑IFI的患者,还有哪些补充诊断思路?
影像学检查、GM试验是当前诊断IFD的重要手段,可辅助判断感染部位、感染类型、病灶数量及大小,为临床诊疗提供关键依据。此外,以气道传播为主的真菌(如曲霉菌、毛霉菌)多累及肺部与鼻窦,因而影像学检查尤其是高分辨CT对此类感染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IFD肺部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以曲霉菌为例,其侵袭可累及肺泡与细支气管壁,常呈现支气管周围实变影、支气管扩张征、树芽征及毛玻璃样改变等表现,且此类表现提示肺部IFD发病早期,或不伴粒细胞缺乏、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且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GM试验是IFD早期诊断的重要筛选指标,其诊断效能与检测人群基础状况、是否接受预防治疗、所用诊断试剂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侵袭性肺曲霉病的诊断中,不同样本的 GM 试验判定阈值存在差异:单次血清或血浆GM值≥1.0;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的GM值≥1.0;或单次血清或血浆GM值≥0.7且BALF的GM值≥0.8可作为侵袭性肺曲霉病的阳性诊断标准。
血标本GM试验的诊断价值存在人群差异,在持续粒细胞缺乏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且未进行抗曲霉预防的患者中,其诊断价值较高;但对于非粒细胞缺乏患者,或既往接受过抗曲霉预防的患者,该试验的敏感性会显著下降。研究显示,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血GM检测的敏感性>80%,特异性>90%,诊断准确性较高。但对于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及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血GM检测的敏感性仅为25%~55.6%。此外,动态监测的结果更具参考意义,尤其在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中,若连续2次及以上出现GM阳性,其诊断提示价值更大[3]。除GM试验外,曲霉特异性IgG抗体对侵袭性肺曲霉病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特别是对于肺功能较差、无法留取肺泡灌洗液的患者,可通过检测曲霉IgG抗体辅助诊断。
对于血清标志物阴性但高度怀疑IFD的患者,可借助辅助诊断技术进一步明确诊断,常用技术包括CT血管造影、分子诊断技术(如PCR技术)等。其中,CT血管造影的诊断效能表现突出,其灵敏度达83%、特异度达93%,与GM试验的诊断效能相近,未来很可能被纳入IFD的诊断标准。该技术的适用人群具有明显指向性,更适合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这类患者一旦发生曲霉感染,多呈血管侵袭性进展,易形成血管阻塞,CT血管造影可有效捕捉相关特征。与之相反,非粒细胞缺乏患者的曲霉感染多呈气道侵袭性进展,早期极少侵犯血管,因此CT血管造影对其诊断价值有限。
恶性血液病患者IFD诊治需兼顾多种因素进行综合管理,包括疾病诊断、选药用药、方案调整及治疗疗程等,其中何时启动抗真菌治疗尤为关键。在未明确病原体前,您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优化血液病患者IFD的早期治疗?
IFD早期经验治疗选择抗真菌药物时,需依据病区IFD流行病学特点,同时结合药物疗效、组织分布、肝肾毒性及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因素,遵循“广谱、强效、安全、简便”四大原则,以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
广谱原则:针对血液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应选择可覆盖念珠菌、毛霉、曲霉等多种常见致病真菌的广谱药物,以应对当前少见菌检出率上升、患者预后差及病死率高的临床挑战。
强效原则:从临床数据看,我国HSCT受者IFD发病率达26.7%,allo-HSCT后并发IFD的血液科患者,12个月病死率高达36%~72%。因此,血液病患者IFD早期治疗需优先选择临床疗效明确、指南推荐的强效药物,以最大化患者生存获益。
安全原则:安全层面需重点选择肝肾安全性良好、输注反应发生率低、药物相互作用少的药物,以规避三唑类药物等可能带来的安全性风险,降低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对患者的影响。
简便原则:简便性则要求药物无需治疗药物监测(TDM)管理、特殊人群无需调整剂量、使用便捷且能快速达到稳态有效浓度,以减轻临床管理负担。血液科患者多病情危重,且常伴有潜在肝肾功能损害,艾沙康唑恰好契合这一需求——其对肾损伤患者无需调整剂量,肝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伏立康唑,且无需常规TDM管理,临床应用更为便捷。
随着近年来艾沙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国内上市,为侵袭性曲霉病和毛霉病的治疗带来了新选择,您如何评价两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在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中艾沙康唑的优势有哪些?
艾沙康唑作为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疗效、安全性及便捷性方面的独特优势。
在SECURE研究[4]中,艾沙康唑的全因死亡率与伏立康唑的42天全因死亡率相近,且艾沙康唑和伏立康唑的临床应答率分别为62.0%,60.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一项Meta分析[5]则显示了艾沙康唑在特定感染中的优势,针对侵袭性曲霉感染,艾沙康唑降低患者死亡率的效果优于其他单药治疗,其死亡率最大降低幅度可达 69%。在VITAL研究[6]中,对比艾沙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毛霉感染的效果发现,两组患者第42天生存率分别为67.0%、59.0%,第 84 天生存率分别为57.0%、50.0%,不同时间节点的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而两性霉素 B 脂质体在特定 IFD 患者中具有一定疗效,尤其适用于既往抗真菌治疗不耐受或无效的患者。一项回顾性研究数据显示,既往抗真菌治疗不耐受或无效的IFD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后,26.2%实现完全缓解,51.3%实现部分缓解,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患者占比之和(即临床有效率)达77.5%;7.5%的患者病情进展,5.0%的患者死亡。但临床应用中需重点关注其不良反应及对应处理方式,一方面,该药物治疗后肾毒性发生率为11.3%,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并加强保肾治疗;另一方面,还需警惕电解质紊乱问题,其引发的低钾血症发生率约28.8%、低镁血症发生率为20.0%,因此,在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患者电解质水平,及时开展补钾、补镁治疗。
目前,国内外指南及共识均推荐艾沙康唑作为侵袭性曲霉病、侵袭性毛霉病的一线治疗药物,其也是唯一同时获得这两种真菌感染治疗推荐的药物。对于血液病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选择抗真菌药物时,通常优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少、毒副作用小的种类,艾沙康唑恰好符合这一需求。此外,艾沙康唑在治疗期间不干扰血液病本身的治疗进程,能显著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已展现出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Li C, et al. Blood, 2024, 144: 2133.
[2].Quattrone M, et al. Mediterr J Hematol Infect Dis. 2025;17(1):e2025064.
[3].Chai LY, et al. J Clin Microbiol, 2012, 50(7):2330-2336.
[4].Maertens JA, et al. Lancet. Feb 20 2016;387(10020):760-9.
[5].Li u A, et al. BMC Infect Dis. 2024 Jun 12;24(1):581.
[6].Marty FM, et al. Lancet Infect Dis. 2016;16(7):828-837.
审校|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姜尔烈教授
整理| 中国医学论坛报雏菊
感谢齐鲁制药对本项目的公益支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