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无痛分娩技术在卢旺达的推广之路——信任筑基,深耕实践,“无痛”新生丨中国援外医疗步入新时代

2025-07-31作者:论坛报晶资讯
非原创

235-1.png

中国援外医疗步入新时代

为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奋力开创援外医疗工作新局面,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的指导下,中国医学论坛报开辟“中国援外医疗步入新时代”主题宣传专栏,展现中国援外医疗队在受援国因地制宜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使更多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了解中国援外医疗队“一流医生”在外开展的专业性工作,鼓舞医疗队员士气,增强中国援外医疗队员的使命感、归属感与荣誉感,激励更多优秀卫生健康工作者加入援外医疗事业。


无痛分娩,即分娩镇痛,是指在分娩过程中,使用各种方法来减轻产妇的疼痛。是一项公认简单易行、安全成熟的技术,目前在我国已经获得广泛推广。援卢旺达中国医疗队(以下简称“医疗队”)到达卢旺达后,发现当地开展这项技术非常少,产妇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痛苦。推广无痛分娩,成为医疗队赋予自己的“使命”之一。自2023年第23批援卢旺达中国医疗队始,队员们秉持科学务实的精神,从科普宣教以消除疑虑、构建信任,到因地制宜制定临床方案,再到手把手带教培养本土医护,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卢旺达推动无痛分娩技术的使用。为深入了解这一历程,本报记者特邀第25批援卢旺达中国医疗队队员、赤峰市医院刘震博士,分享其间的实践与经验。


image.png

图1刘震博士与讲座海报合影


01
推广首关:观念壁垒与技术盲区交织


医疗队推广过程中遭遇的首要挑战并非技术本身,而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与有限的技术认知。刘震博士指出:“卢旺达当地人受传统分娩观念影响较深,对无痛分娩技术几乎完全陌生。”在他们看来,分娩剧痛是自然且不可避免的,无痛分娩近乎“天方夜谭”。同时,当地医护人员对椎管内阻滞麻醉等镇痛技术的掌握有限,普遍对麻醉风险存在担忧。产妇群体也对无痛分娩的副作用充满疑虑,担忧麻醉药物影响胎儿智力及健康。一位名为艾丽的产妇在接受医疗队宣教时,满面忧惧地表示:“生孩子哪有不痛的,而且听说麻醉药会让孩子变傻,我绝不会考虑。


02
破冰之道:科普宣教与信任构建


“推行无痛分娩的首要任务是消除疑虑、建立信任。”医疗队以系统化知识讲座为切入点,开启了艰辛的破冰历程。队员们依托扎实的临床经验与专业知识,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性讲座。讲座摒弃艰涩术语,运用通俗语言、直观图片与视频资料,深入浅出地阐释无痛分娩的技术原理和成功实践。每一场讲座都致力于坦诚交流,队员们耐心解答疑问,详尽分享中国经验,并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技术价值。刘震博士在讲座中,为阐明技术安全性,讲述了一位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的高龄产妇案例。“该产妇分娩风险较高,但在无痛分娩技术的保障下,不仅顺利分娩健康婴儿,且血压控制平稳,产后恢复迅速。”结合数据和视频,这一案例令在场人员深受触动。


然而,观念转变非朝夕之功。初期,尽管讲座内容丰富,主动接纳的当地医护人员还是比较少,多数人对技术可行性与潜在风险心存疑虑。医疗队并未因此气馁,持续开展宣教,不断引入更贴近当地情况的案例,并将内容制作成宣传册,以实证逐步化解疑虑。为使效果更具象化,医疗队邀请曾在中国体验过无痛分娩的卢旺达产妇及家人进行视频连线分享。一位卢旺达留学生讲述了其妹妹在中国的经历——“妹妹在与医生充分沟通后尝试无痛分娩,痛感显著减轻,全程保持清醒与家人交流,产后恢复迅速。”这些真实经历如涓涓细流,逐渐浸润并松动了传统观念的坚冰。


03
安全落地:因地制宜的临床实践


讲座取得初步成效后,医疗队开始谨慎地在临床中引入无痛分娩技术。“安全肯定是首位。”队员严格参照指南,结合卢旺达疾病谱特点(如疟疾高发),挑选了一批身体条件良好、接受度较高的产妇作为首批试点(表1)。面对当地检验资源匮乏的现状,医疗队更依赖于详尽的病史询问、细致的体格检查进行评估。


表1援卢旺达中国医疗队当地无痛分娩产妇选择流程表

image.png

(备注:加粗部分根据卢旺达当地情况进行了调整)


在具体实施层面,医疗队全程陪伴产妇,从入院全面评估,到麻醉药物的精准实施,再到分娩过程的实时监测,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母婴安全。第25批援卢旺达中国医疗队到达卢旺达后,由于实时监护仪和无痛分娩药盒的缺乏,创新性地对现有设备进行了本土化应用。没有实时监护仪,就专人轮值监测产妇意识、呼吸、胎心及血压等指标,并辅助使用手机软件实时记录在表格中;没有无痛分娩药盒就使用国内携带的简易定时输液泵,这种泵具备定时定量释放药物的功能,可在严密监护下,实现产程中药物相对均匀的输注。麻醉药物选择方面亦力求“最优性价比”,遴选当地可及、价格适中且安全有效的药物组合,并依据产妇体重及产程进展灵活调整剂量。


以30岁的初产妇娜莎为例,考虑到产妇紧张情绪、语言障碍及对中国医生的陌生感,第25批援卢旺达中国医疗队特别安排当地医生全程陪伴安抚与翻译。操作中一旦感知产妇不适即暂停,耐心解释后再继续,有效缓解其焦虑。最终,在因地制宜的“人工监护+简易泵注”模式保障下,娜莎产程顺利,总产程7小时左右,母婴结局良好(新生儿Apgar评分9~10分,产后出血量仅约200毫升),疼痛评分也从剧烈的8~9分显著降至3分以下。娜莎几乎没感觉到太大痛苦,顺利生下健康女婴。她激动得热泪盈眶,不停地向医疗队道谢,成为极具说服力的成功示范。


04
授人以渔:本土医护人才培养


医疗队深知,可持续的推广依赖于本土力量的成长。他们精心设计并实施了针对所援助医院医护人员的系统培训。从全院医护人员中筛选出年资较高、具备一定麻醉或产科基础的医护组成培训小组,强化团队协作意识与责任感。内容设计上,40%聚焦理论,系统讲授无痛分娩指南、相关麻醉药理学知识及技术要点;30%进行模型模拟操作,在教具短缺情况下,甚至创新性使用黄瓜模拟椎管进行穿刺练习;30%为真实产房产妇的带教实操,医疗队全程手把手指导。培训周期内设有严格考核机制,包含理论笔试(60分为及格线)与实际操作评估(要求操作规范并能处理基础并发症)。考核不仅为学员提供学习动力,更是评估培训效果的关键环节。目前,已分别有多位产科医师和2位麻醉科医师能够独立、规范地实施无痛分娩,累计安全完成约10例。实践表明,接受培训的当地医护所实施的无痛分娩母婴结局均良好,分娩疼痛得到有效缓解,标志着本土化人才培养取得实质性进展。


经过多批援卢旺达中国医疗队的不断开拓,队员已在卢旺达成功实施约百例无痛分娩。量化的疼痛评分显著下降、产程缩短、母婴安全指标提升,用切实的成效回应了初期的质疑,赢得了越来越多产妇的信赖与当地同行的认可。更令人鼓舞的是,卢旺达政府已关注到无痛分娩技术的价值,多家大型医疗机构正积极探索推广路径,并与当地医学会协作,努力解决药物和设备短缺这一核心瓶颈。医疗队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方法和脚踏实地的行动,为卢旺达产妇减轻分娩痛苦、提升生育安全贡献了切实的中国力量,其探索之路仍在继续。


版面概览


424a1_00.jpg

424a3_00.jpg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记者 桂晶晶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