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遏制疾病发展,延长生存时长,是所有从事肺癌诊治的医生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
2024年6月3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以下简称胸科医院)肿瘤科教授、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陆舜,作为全球Leading PI的LAURA研究第一阶段成果。该研究以压倒性的7倍(对比对照组)的无进展生存期结果,为不可切除Ⅲ期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治疗新希望,开启全球肺癌靶向治疗新纪元。
2024年6月6日中午,胸科医院举行“全球首个根治性放化疗后靶向治疗新策略”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王兴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正一出席发布会并致辞。胸科医院院长侯旭敏致欢迎词,党委书记吴锦华主持发布会。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特意发来贺信。陆舜教授的恩师、胸科医院首席专家、中国肺癌诊治领域德高望重医学名家廖美琳教授,特以视频形式发来祝贺。胸科医院全体院领导、肿瘤科医师代表、陆舜教授学生代表、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需求导向,
新策略直击全球肺癌患者诊治关键“卡点”
胸科医院积极投身上海推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常年致力于心胸疾病的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临床研究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用研究成功转化的优质成果来服务广大患者和老百姓,开辟出医院跨越式发展新赛道,为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注入源源不竭的动能。”申康中心主任王兴鹏强调。
胸科医院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将临床研究发展和医院中心工作紧密融合。尤其是以陆舜教授为代表的肿瘤科,近年来推动了十数项国产创新药及新适应证上市,其中多项为全球或者国内首个,相关成果已荣登JAMA、Lancet Oncology,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和E Clinical Medicine等诸多国际权威期刊,取得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惠及数以百万计的肺癌患者。
此次由陆舜教授领衔的团队,将目光聚焦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癌中,有80%~85%为非小细胞肺癌,其中,约三分之一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就诊时已达到Ⅲ期,人群数量庞大。临床上,根据是否能获得根治性手术治疗标准,将Ⅲ期患者又分为可切除、潜在可切除和不可切除三类,治疗方式复杂多样。其中,不可切除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占大多数,病程进展最为严峻。
当前,针对这类患者,治疗策略是“同步放化疗+免疫巩固治疗”,但总体5年生存率仍不足两成。另一方面,在美国和欧洲,约有10%~15%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伴有EGFR突变,在亚洲则有30%~40%。“同步放化疗+免疫巩固治疗”方案用在有驱动基因EGFR突变的患者中疗效更不佳,且这类患者较多发生脑转移,而现有治疗手段对控制脑转移效果也不理想。总体来说,此类患者存在巨大治疗需求。有没有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可以解决这类Ⅲ期患者治疗的关键“卡点”呢?
基于这样的思考,2019年“全球首个在EGFR突变Ⅲ期不可切除NSCLC中采用根治性同步/序贯放化疗后EGFR-TKI巩固治疗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Ⅲ期临床试验”(LAURA研究)应运而生。
硬控30+个月,
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获数倍延长
LAURA研究是胸科医院陆舜教授担任全球leading PI,联合美国、西班牙、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土耳其等多国相关医疗机构共同开展,在全球范围共纳入216例患者。研究以2:1比例随机分配至靶向药(奥希替尼)组或者安慰剂组,以无进展生存期(PFS)为主要研究终点,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中枢神经系统无进展生存期、安全性等等。“在临床上,很多肺癌患者有EGFR阳性突变,医生将靶向药纳入治疗方法,但是缺乏一个询证医学的依据,也缺少规范使用的指南准则。我们这次做的就是提供这样一个依据。”陆舜主任介绍。
此次《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的是LAURA研究的首次分析结果,已经达到了无进展生存期(PFS)的主要终点。靶向药组(奥希替尼)和安慰剂组在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表现上差异巨大,分别是39.1个月和5.6个月,相差7倍。说明运用靶向治疗方案后,显著改善治疗成效。这对不可切除的有EGFR基因突变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是绝对的利好消息。此外,研究还显示出这些患者的疾病进展或者死亡风险显著降低84%,在各个分类型组别分析中,靶向药组(奥希替尼)也显示出和总人群一致的获益结果。
此外,研究发现靶向药组(奥希替尼)相较于安慰剂组,对肿瘤的客观缓解率明显提升(57% vs 33%),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也获得大幅度改善(36.9个月vs 6.5个月)。这些数据表明,在使用靶向药后,患者体内肿瘤缩小的程度以及维持的时间,都要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另一方面,在出现新发病灶的患者中,靶向药组(奥希替尼)相较于安慰剂组,新发病灶发生率明显降低(22% vs 68%),且靶向药组(奥希替尼)能明显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病灶的发生(8% vs 29%),提示靶向治疗或可有效预防新发中枢神经系统转移。
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LAURA研究成果也做了“全体大会报道(Late-Breaking Abstract)”发言,获得全球肿瘤学领域专家的热议和好评。此项研究成果的发表,标志着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疗模式的成功,或将改写今后的治疗格局。
“LAURA研究还仍在继续,后续我们将关注于这个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探索,比如是否可将靶向诱导治疗纳入方案,对总生存时长的影响,靶向药在这类治疗中的最佳时长,以及转移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情况探讨等等。”陆舜教授强调。
通讯员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胸科医院 姚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