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对国人寿命延长贡献最大的因素揭晓!中国疾病负担研究

2020-05-22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内分泌系统疾病

预期寿命是一种综合性的人口健康评价方法。

近期,一项研究估计,2016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3岁,比1990年增长9.44岁。

研究发现,2002年前,婴儿死亡率显著下降人均预期寿命贡献最大;而2002年后主要是包括心血管疾病的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下降贡献最大。

微信图片_20200522094715.jpg

注:箭头表示1990年至2016年预期寿命趋势的两个重要节点,即2002年和2007年

图1 1990-2016年中国预期寿命的时间模式

从1990年到2016年,中国人预期寿命逐年增长,2002年和2007年是两个重要的节点(图1)。

从1990年到2002年,预期寿命每年显著增加0.31岁。从2002~2007年,每年增长0.58岁,随后增长减速(0.33岁/年),2016年国人预期寿命达76.3岁。 

从1990年到2002年,婴儿死亡率显著下降,平均寿命提高了1.27岁,贡献率35.39%,尤其是婴儿腹泻、下呼吸道和其他常见传染病贡献最大(1.00岁,贡献率占27.79%)。 

然而,2002~2007年和2007~2016年期间,婴儿死亡率降低对预期寿命的影响减弱。

2002年以后,老年人(>65岁)是预期寿命增加的主要人群,贡献率占37.43%。 

青年(15~49岁)和中年(50~64岁)的贡献相对稳定,分别占15%~20%。 

从2002年开始,人群预期寿命快速增长主要是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下降,心血管疾病(0.67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0.54岁)和肿瘤(0.39岁)是最主要原因。

微信图片_20200522094757.jpg

注:A=传染性疾病、母婴传播疾病、新生儿疾病和营养性疾病(CMNNs);B=非传染性疾病和C=伤害。A1=艾滋病毒/艾滋病和结核病;A2=腹泻、下呼吸道和其他常见传染病;A3=热带疾病和疟疾;A4=母婴传播疾病;A5=新生儿疾病;A6=营养缺乏;A7=其他传染病、母婴传播疾病、新生儿疾病和营养疾病;B1=肿瘤;B2=心血管疾病;B3=慢性呼吸系统疾病;B4=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B5=消化系统疾病;B6=神经系统疾病;B7=精神和物质使用障碍;B8=糖尿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血液和内分泌疾病;B9=肌肉骨骼疾病;B10=其他非传染性疾病;C1=自然力,冲突和恐怖主义、处决和警察冲突;C2=自残和人际暴力;C3=交通伤害;C4=意外伤害

图 不同原因对预期寿命做出贡献

女性预期寿命的增加主要是由非传染性疾病(2.65岁,72.9%)死亡下降所致,明显高于男性(1.43岁,56.0%)。

心血管病对女性预期寿命的贡献自2007年以来明显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期寿命显著提高了1.17岁,其中老年人贡献最多(0.77岁,21.30%)。

自2007年以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对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以及肿瘤对男性预期寿命的影响都有所下降。

研究者表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逐渐显现,慢性病在老年人群中很常见,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是延长寿命的主要障碍。

该研究中,1990~2016年中国的死亡率估来源于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中国的两个主要数据来源是来自中国疾病监测点系统的监测数据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生命登记数据。

来源: 

[1]Hai Chen, et al. Patterns and changes in life expectancy in China, 1990-2016. PLoS One. 2020, 15(4): e0231007.

[2]曾新颖,齐金蕾,殷鹏,等.1990~2016年中国及省级行政区疾病负担报告.中国循环杂志,2018,33:1147-1158.

 转自中国循环杂志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