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肝病思维训练营】腹痛原因待查1例

2019-05-29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肝内胆管细胞癌腹痛

作者: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   戴福宏

病例介绍

Step 1:主诉、现病史及入院情况

  • 主诉和现病史 

患者,女性,61岁,四川省内江市人,因“中上腹疼痛1个月”于2017年5月5日入住我院普外科。

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疼痛,呈持续性胀痛,同时感后背部疼痛,腹痛能自行缓解;伴恶心,无呕吐、腹泻、反酸、喛气;无发热,无呕血、黑便,无胸闷、心悸,无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未予诊治;后患者疼痛无法自行缓解,遂间断在当地诊所诊治,给予止痛护胃等对症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经治疗后,患者疼痛可缓解,但仍反复发作,腹痛程度无明显加重,为进一步明确诊治,于我院就诊。

门诊行腹部彩超:肝脏尾状叶不均匀弱回声,不能除外肝脓肿可能。门诊以“肝脓肿”收入我院普外科。

  • 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

患者于1970年行胆囊切除术;1980 年行胆-肠吻合术;1990年行单侧卵巢切除术。高血压病史5年,收缩压最高约150 mmHg,长期服用氨氯地平,自诉血压控制可。

否认病毒性肝炎、结核、梅毒等传染病史。否认输血史。个人史否认疫水、疫区、其他放射性物质及毒物接触史,否认烟酒史和冶游史。家族史无异常。

  • 入院后检查

体温37.5℃,血压123/70 mmHg,脉搏90次/分,呼吸频率19次/分;皮肤巩膜无黄染,睑结膜无苍白,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9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腹部见数条陈旧性手术切口瘢痕,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右上腹压痛、无肌紧张、反跳痛;墨菲氏征(-),肝肋下未扪及,脾肋下未扪及,腹部未扪及包块,移浊(-),肠鸣4~6次/分,无气过水声及高调音;双下肢无水肿,活动正常;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血常规:白细胞(WBC)8.82×109/L,红细胞(RBC)3.92×1012/L,血红蛋白(Hb)104 g/L;血小板计数(PLT)265×109/L。

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2.0 I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9.0 IU/L,总胆红素(TBIL)11.7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4.1 μmol/L,碱性磷酸酶(ALP)125 IU/L,γ-谷氨酰转肽酶(GGT)74 IU/L,白蛋白(ALB)41.5 g/L。

输血前检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总蛋白(TP)、乙肝表面抗原(HBsAg)均阴性。

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3.40 ng/mL,癌抗原199(CA-199)22.66 U/mL,CA125 142.50 U/mL,CEA1.22 ng/mL 。

腹部彩超:肝脏尾状叶不均匀弱回声,不能除外肝脓肿可能。

中上腹增强CT(图1):肝尾叶团片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呈环状强化,另肝左叶多个小片状相似密度影,均考虑为感染性病变可能大,请结合临床,随访复查,除外其它;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张、肝内胆管积气。

1.jpg

图1 患者入院后中上腹增强CT 结果


第一次临床讨论:

根据病史及检查结果,入院诊断?进一步检查?

病例特点:① 中老年女性,起病较急,病程较短;② 既往有“胆囊切除术”和“胆-肠吻合术”史;③ 以“中上腹疼痛1个月”为主要表现;④ 腹部彩超示肝脏尾状叶不均匀弱回声,不能除外肝脓肿可能;⑤ 腹部CT平扫+增强提示,肝尾叶团片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呈环状强化,另肝左叶多个小片状相似密度影,均考虑为感染性病变可能大。

初步诊断:尾状叶占位,肝脓肿可能;高血压病;胆囊切除术后;胆-肠吻合术后

  • 入院后治疗

入院后给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2 g静脉滴注,bid)+依替米星(100 mg静脉滴注bid)”抗感染治疗。

入院后第13天患者开始出现发热,最高约39℃。伴畏寒,无寒战,无咳嗽、咯痰。腹痛无明显加重,无腹泻。

第14天复查腹部CT平扫+增强(图2):① 肝尾叶团片状低密度影,大小约4.9 cm×4.3 cm,较前明显,另肝左叶多个小片状低密度影,数量增多,大小较前增大;② 原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张及肝内胆管积气,已吸收;③ 胆囊未见显示。

复查结果提示,血象较前升高、病灶较前扩大,考虑感染加重,遂于第17天加用甲硝唑(100 ml静脉滴注,bid)加强抗感染。第21天患者血培养结果提示未见细菌生长。

第27天复查上腹部CT结果:与第14天结果比较,患者肝尾叶团片状低密度影,大小较前稍增大,密度较前降低;另肝左叶多类圆形低密度影,较前增多,部分较前增大。

调整抗生素治疗后患者仍反复高热,血象持续升高,肝脏病灶扩大。遂第28 天请我科会诊后转入我科治疗。

2.jpg

图2患者入院后第14天复查CT 结果


Step 2:进一步检查和分析

  • 诊断分析

转入我科后,经检查考虑患者肝脏占位性病变,肝脓肿可能性大。

依据如下:① 患者有“胆-肠吻合术”史,为发生肝脓肿的易感因素之一;② 患者目前症状以中上腹隐痛不适、反复高热伴畏寒为主,血象在发热阶段持续升高;③ 腹部增强CT 检查提示肝脏占位性病变感染性可能性大。

  • 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 患者有中上腹痛,影像学提示肝占位,但CT结果提示肝占位病变感染性可能性大,同时患者既往无慢性肝病、肝硬化等病史,甲胎蛋白(AFP)不高,黄疸指标无明显升高。因此目前依据暂不足,可动态随访AFP、肝脏影像检查。

肝转移性肿瘤 患者肿瘤标记物CA125 明显升高,需警惕妇科肿瘤肝转移,但患者下腹无疼痛,无腹水,目前已绝经,无异常分泌物,可完善妇科影像学及随访监测CA125变化。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患者反复高热伴白细胞升高,抗生素治疗效果差,但患者淋巴结未扪及明显肿大,胸骨下段无压痛,血常规未提示原始及幼稚细胞。因此,目前依据尚不足,可完善骨穿检查。

  • 诊疗调整与分析

入院第28天,抗生素治疗调整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 g 静脉滴注,q8h)强力抗感染,但治疗后患者仍反复高热,G实验50.09 pg/ml;泌尿及妇科彩超未见异常。

胸部CT(第29 天,图3)结果显示,右肺尖少许多形性病灶,提示可能存在肺结核(活动期),应结合临床,治疗后复查。

患者胸部CT提示病灶为条索状、片状及结节状稍高密度影,无咳嗽、咯痰等呼吸道症状,查体肺部未闻及干湿啰音。同时患者肝占位病变局限于肝尾叶及左叶,而肝结核一般病灶广泛且常继发于粟粒性肺结核。该患者目前血象同发热程度呈正相关,降钙素原(PCT)高,有发生肝脓肿的易感因素,故肝占位病变仍首先考虑脓肿可能性大,肝结核依据尚不充分。

抗生素方案再次调整(第30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原剂量)+去甲万古霉素(0.4 g静脉滴注q8h)。

4.jpg

图3 患者入院第29天胸部CT 平扫结果


第二次临床讨论:最可能的诊断?进一步处理?

经强力抗生素治疗后患者仍有反复高热,血象持续升高,CA125升高,此时需考虑:① 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行骨穿检查,增生性骨髓象,提示感染;② 患者CA125持续升高,妇科彩超未见占位性病变;③ 家属将患者资料带至上级医院,接诊医师考虑患者肝占位病变为肝脓肿可能性大,建议继续目前抗感染方案。

  • 诊疗调整与分析

完善上腹部核磁共振(MRI)结果(图4):与入院27日结果相比,肝实质内多发异常信号结节及团块影,较大者位于肝尾叶,大小约5 cm×5 cm,考虑感染性病变,部分病灶较前明显增大;肝门部多发淋巴结较前明显增大;胆囊未见显示。

第36天,患者肝占位病变性质仍不明确,分析如下:①肝结核,患者有反复发热,体温以午后及夜间升高为主,动态监测血沉明显升高,胸部CT提示肺结核,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去甲万古霉素”强力抗感染(1周),患者体温仍反复升高,肝占位病变部分较前增大,抗感染效果不佳,但目前肝结核尚缺乏定性依据,可待肝穿结果以进一步明确;② 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中上腹疼痛,查体剑突下有压痛,肝脏多发占位,既往有“ 胆肠吻合术史”,为细菌逆行感染的易感因素,发热后血象明显升高,但入院经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无明显改善,患者无明显畏寒、寒战等感染中毒表现,患者既往无去甲万古霉素药史,耐药菌可能性低。故目前细菌性肝脓肿可能性降低,但仍不能完全除外。综上,抗感染方案可予调整,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去甲万古霉素,换用头孢他啶+莫西沙星。

5.jpg

图4 患者入院后第35天上腹部MRI平扫+增强结果

  • 鉴别诊断

肝阿米巴脓肿 患者有发热、中上腹疼痛,查体剑突下有压痛,肝脏多发占位,血象高,血沉高,但患者无解果酱样大便,前期抗感染治疗中使用过“甲硝唑”针对该菌等特异性抗生素,但病情无缓解,暂不考虑。

肝肿瘤或肝转移瘤 患者有中上腹疼痛,肝占位,CA125高,但AFP不高,谷氨酰转肽酶(GGT)及碱性磷酸酶(ALP)无明显升高,CT及腹部MRI检查未提示肿瘤性病变,妇科彩超未见异常,无下腹痛、腹水、阴道异常分泌物、便血及大便性状改变等表现,故暂不考虑,必要时可完善肝穿刺或胃肠镜。

成人斯蒂尔(Still)病 患者反复发热,白细胞明显升高,抗菌治疗效果不佳,但患者无皮疹、关节疼痛等表现,同时该病为排他诊断,需排除所有微生物感染、肿瘤等疾病后方可诊断,故目前暂不考虑。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患者有反复发热、白细胞明显升高,但骨穿检查未提示白血病等表现,目前暂不考虑,必要时可复查骨穿。

  • 最终诊断

调整抗感染方案后,完善肝穿刺活检。最后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


表1 患者入院后辅助检查结果

3.jpg

讨论

  • 病例分析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指起源于二级胆管及其分支上皮的腺癌,约占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的10%~15%。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肝癌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ICC的发病高峰是55岁到75岁,女性稍高于男性。ICC早期无明显症状,仅有约10%~15%患者因瘤栓阻塞胆管或肿瘤压迫胆道引起黄疸,极少见发热、白细胞升高。

有研究报道,肿瘤患者亦会出现发热或白细胞显著升高。美国一项研究纳入白细胞计数>40000/μL患者3770例,持续3 年的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20%(758例)为实体肿瘤患者。

在晚期肿瘤患者中,白细胞异常升高似乎提示患者预后不佳。我国学者发现,晚期肿瘤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与其生存期呈负相关,并提出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短。

肿瘤患者出现发热、异常白细胞升高的原因可能为:① 肿瘤坏死产物可作为致热源,导致发热,同时亦可刺激骨髓粒细胞释放,从而使白细胞水平升高;② 肿瘤会产生、释放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骨髓造血,导致粒细胞升高,最终使得白细胞增多。

  • 诊疗体会

本案例中,患者腹痛、肝脏占位病变,但肝功能无明显损害,特别是未出现明显的梗阻性黄疸表现,另一方面伴发极少见的反复高热、白细胞异常升高,这些都为诊断带来了干扰。在日后的诊疗中,要注重拓宽临床思维及尽早的病理检查,以期尽早的明确诊治。

(本文原载于中国医学论坛报2019年5月30日D1~D2版面,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