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看病那些事

2018-05-15作者:允贤人文
就医指导

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肿瘤中心 高娅文

在互联网时代,学会看病越来越重要。作为一名普通医生,出门诊时间仅限周二下午,限号40人,对于半天的门诊量来说,这个数量这已经很多了,但是,每到周五,下周的约号已经基本满了,我不由得担心那些远道而来,不会且没有提前预约的患者怎么办?因此,结合平时接诊患者的一些经历,写下“看病那些事”,希望对患者有所帮助。

一、 习惯预约看病,免除无号的尴尬

经常在门诊碰到这样的场景,窗口挂不到号了,医生不能加号,患者及家属哭哭啼啼、大吵大闹,甚至对诊室外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动粗。这样做不仅看不成病,而且影响彼此的心情,百害而无一益。看病挂号,全世界如此,有序就诊,相对公平,既有助于维护患者的利益,也提高了医疗工作效率,熟人就诊时更应该遵守这一制度,尊重医生的知识和劳动。

如果想一来就看病,提前预约是重中之重。

1、现在每个医院都有各种途径预约挂号服务,比如:官网、微信、第三方平台,特别适合那些可以择期就诊的患者。

2、提前预约不仅可以免除患者及家属舟车劳顿赶来医院排队挂号又无号的尴尬,而且可以预先浏览医生的主页,选择专业对口的医生,精准看病。

3、网上预约挂号后首次就诊者,需要就诊当天到医院办理诊疗卡,绑定自己的挂号信息。

二、陪家人看病是义务、责任和担当

行医二十多年,见惯了形形色色的家属,大部分家属是称职的,但是,老人独自在医院接受治疗或者两位高龄老人来医院就诊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医生反复打电话但儿女不出现的情况也不少见。那么自己家人看病、住院是否要陪?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一定要抽时间陪,而且要用心去陪,不要怕麻烦。”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带有情感的陪伴和医护人员的专业护理完全是两码事。

我举两个例子(纯属举例说明,无意要责怪医务人员)。

1、2000年,我母亲因胆总管结石做了择期手术,白天由父亲陪护,晚上由我陪护,父亲比较粗心,术后第三天,晚上我去送饭,发现我母亲大汗淋漓,很难受,我马上通知医生、护士,查了血糖是正常的,我考虑可能是因为胆汁引流量较多,液体和电解质失衡,和医生商量后给予了补液、补充电解质治疗后她慢慢好转。

2、2014年,我父亲术后住进了监护病房,护士进行一对一特别护理。大概是中午1点左右下手术台,到晚上7点左右,我实在不放心,请求进去探视,发现我父亲非常烦躁,跟我说他要死了,血压也高,我一问术后一直没有小便,液体在不紧不慢地滴着,我要求予以含服降压药,监护室没有口服降压药,医生给他用了硝普钠降压,我安慰他并问护士要了一根输液管当吸管,鼓励他慢慢喝水,一直到凌晨1点多他才有了术后第一次小便,血压也好了,他安静地睡着了,我大概3点左右才离开。

这只是有代表性的两件事,但是我认为这足以说明家属用心陪伴的重要性,陪伴家人看病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责任和担当。如今看病挂号、缴费都是高科技了,好多老人的确搞不清楚如何操作,只能傻傻地反复排队。有一次一位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咨询,我建议他在当地医院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在至少重复了十遍他依然没有弄明白的情况下,我只好将电话挂断了。我知道这样很没礼貌,但是我实在没有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个有文化、特别是有医学背景的家属陪同看病,沟通起来会方便很多。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极其严谨的科学,建议至少有能够和医生对话的家属参与诊治过程。中国老人舍不得花钱看病,有的疾病也不适合与患者直接沟通,如果有家属在,交流和沟通就要容易得多,这不是推卸责任,而是更好的落实人文关怀。中国与美国的文化不同,我在美国学习时,医生是直接跟患者实话实说,如果医生要将病情告知别人,反而要征求患者本人意见。

三、在当地医院筛查一遍后再来大医院看病,减少不必要的折腾

如今,个个“谈癌色变”,很多人只要发现身上长了“坨”就来肿瘤科就诊,有的其实就是脂肪瘤、脂肪垫等良性肿块。因此,建议患者先在当地医院看一下,筛查一遍、听取当地医生的建议后决定是否需要来大医院就诊,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折腾,同时也为真正需要治疗的患者节约医疗资源。

四、拿到报告后第一件事

门诊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取了病理报告,看都不看就直奔诊室,经过漫长的挂号和排队后,医生一看,报告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请来我科加做免疫组化以明确诊断”,医生建议患者去病理科完善检查再来,有的患者和家属还不理解。因此,建议不管取到什么报告,第一件事是自己先读一遍报告,理解消化后再去找医生。

五、请做好充分的准备再来看医生

首先是财务准备工作,看病是需要付费的,特别是门诊看病费用保险公司可能是不报销的,异地住院报销比例有差异,因此就诊前要了解清楚这些政策,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不要等医生开完检查了,转背又来退,增加了彼此的麻烦的同时,大老远来一趟也挺不容易。

其次是准备好相关的就诊资料,现在人人有手机,好多人直接把检查结果照了相片存在手机里,这也就罢了,关键是好多人到了诊室,医生要看检查结果,在手机里找半天找不到,找到了有时又非常模糊、字体太小看不清楚。有的患者甚至什么资料都不带来,还振振有词地说:“给我将所有检查都重新做一遍吧!”殊不知重新检查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又浪费钱、还耽误时间,当地的检查、治疗信息不是废纸,或多或少可以给医生提供一些线索,尽快明确诊断、给出合理的下一步检查和治疗的建议。特别让医生无语的是询问服药史时,好多患者会回答:“就是那个药,就是医生开的那个药,一种白色的丸子……”,五花八门的答案都有,就是说不出药名,更有甚者服用了几年的药都没有意识到要记忆一下,或者写下来。有的患者带几大袋影像学资料,卷成卷,往医生桌子上一放,什么部位、日期的都有,全部让医生来清,白白耽误大家的时间。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心理,在外面等待时,觉得医生看得太慢了,轮到自己就诊了,又希望医生看慢一点。要想让医生好好地、仔细地给你看病,请将资料分类、按时间顺序整理成文稿并装订好,既不要拿个手机给医生来看,也不要把资料搞得像“腌菜子”一样、脏兮兮的一大堆;服过的药物实在记不住药名,建议带上药盒或者药瓶;影像学片子不要卷成筒,请将检查日期在袋子上标一下;在当地医院完善了活检的患者最好将玻片、蜡块(或者切白片)一同带来,可能需要专家会诊、做基因诊断等,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尽快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案,医生心情也会好一些。

六、患者及家属同样也要注意适当的礼仪

任何医院都会对医生的着装、仪表给出严格的规定,我觉得适当的礼仪和仪表同样适合患者。因为病痛的折磨患者可能无心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但是,家属有义务协助患者收拾一下,剃剃胡须,理一下头发,换上干净的衣服、鞋袜,很体面地出现在医生的诊室。在诊室内不要大声喧哗、随地吐痰,说话不要离医生太近,免得口水喷医生一脸。不要站在医生背后,不方便交流,这样也会给医生不安全感。大家一味过分在意、强调医护人员的态度,其实家属和患者也要学会耐心等待、礼貌说话。生病的确痛苦、难受,看病也不容易,但是错不在医生,没有哪个医生不希望自己的患者很快药到病除,如果你将自己的痛苦转化为不良情绪发泄在医生身上,对医生不礼貌,医生会觉得你是一个危险人物,有潜在的医疗隐患,会想办法尽快打发你,下次百分之百会躲着你。

七、相互信任是友好开始的第一步

既然选择了来医院看病,要充分信任医院及医务人员,不要用不健康的心理来看病,以为医生一开检查、治疗就是为了赚你的钱或有什么猫腻。经常听到患者抱怨“一个感冒就花了一、两千”、“我大老远跑过来,排了几个小时的队,就给我开了几十块钱的药,极不负责任”等等,我认为这都是不信任、心理不健康、缺乏安全感导致的。要相信生命是无价的,用一颗虔诚的心来看医生,因为彼此的充分信任是整个诊疗过程愉快、友好进行的第一步,面对那些求医过程中辗转好几个医院的患者,医生第一句话可能会说:“您这个病我可能看不好。”这样,你就只好继续四处求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经过系统的检查和治疗,最终茫然不知归处。

编辑:允贤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