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药物在分布环节的相互作用可表现为药物相互竞争蛋白结合部位,改变游离型药物的比例,或者改变药物在某些组织的分布量,从而影响其消除。
1.基于置换蛋白结合的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后可与血浆蛋白产生疏松可逆的结合,与蛋白结合的药物称为结合型,未结合的药物称为游离型。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非特异性的,即多种药物都可竞争性地与血浆蛋白结合,所以两种以上的药物联用时,可相互竞争血浆蛋白的结合部位,结合力强的药物能从蛋白结合部位上取代结合力弱的药物,使后者被置换出来,成为游离型药物。游离型药物数量增加,会使药效和毒性反应增强,其影响程度可因被置换药物的作用强弱、体内的分布容积不同而异。
对体内分布容积大的药物一般影响不明显,如苯妥英钠的体内分布容积较大,当少量被从蛋白结合部位置换出来时,因能立即分布到其他组织,药效和毒性不会明显增强;但对体内分布容积小且作用强的药物则影响非常显著。
例如口服抗凝血药双香豆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可达99%,体内分布容积小)与磺胺类、水杨酸盐、甲苯磺丁脲、保泰松等血浆蛋白结合力强的药物合用时,已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双香豆素可被置换出来而呈游离状态,如果游离型药物从1%增加到2%,其抗凝作用就增强1倍,可造成出血而危及生命。
由此可见,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决定药物作用强度及作用维持时间的重要因素。对于那些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亲和力弱、分布容积小、安全范围窄及消除半衰期较长的药物易受其他药物置换而导致作用加强,临床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调整给药剂量。
如应用甲氨蝶呤治疗恶性肿瘤时,如果再联用较大剂量的磺胺类药或水杨酸盐,可发生典型的甲氨蝶呤中毒症状(包括肝脏损害、出血性肠炎、腹泻、胃溃疡等),这是由于甲氨蝶呤从蛋白结合部位被置换的结果,这时应注意调整给药方案,减少给药剂量。
临床常见的与药物蛋白结合置换相关的相互作用见表1。该类药物联用往往引起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2.改变组织分布量
某些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能改变组织血流量,进而影响药物在组织的分布量。如去甲肾上腺素能减少肝血流量,使利多卡因在主要代谢部位——肝的分布量降低,从而使该药的代谢减少,血药浓度增高。反之,异丙肾上腺素增加肝血流量,因而增加利多卡因的肝分布量和代谢,致使其血药浓度降低。
来源:人卫药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