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PCR重磅指南│于波教授参与编写的首部腔内影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2018-05-23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冠心病

法国巴黎当地时间5月22日~25日,2018年欧洲血运重建大会(EuroPCR)隆重召开。在本次EuroPCR开幕的当天,由欧洲心血管介入学会(EAPCI)组织撰写的首部腔内影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正式发布,全文在欧洲心脏杂志(EHJ)同期刊出。(文末附共识全文PDF)

3.jpg

指南发布现场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来自16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腔内影像共识的撰写,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于波教授和贾海波教授作为唯一的2位中国专家参与其中;同时,本次共识由欧洲心血管介入学会(EAPCI)与中华心医学会血管病分会(CSC)联合发布, CSC作为唯一学会出现在作者署名里。

2.jpg

于波教授和贾海波教授介绍,与既往发表的IVUS和OCT专家共识最大的不同是,该共识有非常强的临床指导意义,更注重临床实践操作性和指导性。

共识共包括两个部分,本次发表的是第一部分(PartI:冠脉介入的指导和优化)。共识评估了目前现有的血管内影像的临床应用指征的证据,并基于现阶段最佳实践,为冠脉介入医生提供了关于IVUS和OCT临床应用指征、各自的优势和潜在局限性的指南。

共识重点回答了以下5个方面问题

1.冠状动脉内影像是否改善了PCI后的临床结局?

2.哪一类患者和病变应该在PCI期间进行冠状动脉内影像学检查?

3.哪种标准应该被用于IVUS、OCT引导的支架植入术和优化?

4.支架失败原因的如何评估?

5.腔内影像学的潜在局限性有哪些?

合影.jpg

贾海波教授(左1)与共识第一作者Lorenz Räber(左2)、共识主席意大利Giulio Guagliumi教授(左3)、特约审稿人日本Takashi Akasaka教授(左4)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是可视地评估冠状动脉解剖结构和指导PCI的传统的标准显像方式。然而,造影获得的二维管腔影像并不能反映血管壁情况,因此,也无法评估血管尺寸、斑块特点和支架植入效果。借助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可以获得冠状动脉内影像,为临床中优化支架植入和减少支架相关问题,提供了更多宝贵的信息。

术前对管腔尺寸和病变特点进行评估,有助于选择正确的支架型号和指导支架植入策略。术后的腔内影像使术者能够在支架水平评估支架植入效果,指导实施优化措施。观察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Meta分析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VUS的血管内影像不仅可以提高手术即刻效果,而且可以改善临床结局。

尽管如此,腔内影像学在常规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非常有限,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应用情况也不同。在过去的10年中,IVUS和OCT在技术性能(更高的图像分辨率)和手术指导方面(更快的回撤速度,自动化的管腔和斑块负荷测量,与冠脉造影融合)不断改进,成为指导常规PCI以及特殊病变/患者PCI的重要工具。

(共识全文中文版将于近日在CSC官方期刊发表,欢迎关注)

专家简介:

于波教授.jpg

于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FACC)。
现任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哈医大二院内科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基层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肿瘤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会长;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区域认证办公室主任;国家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委员;心肌缺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临床新药(心血管)实验中心主任,黑龙江省心血管学会主任委员。同时担任《Circulation Journal》日本循环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中文版)》副主编;《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Coronary Artery Disease》,《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等十余部专业期刊杂志编委。
荣获中国医师奖,中国研究型医院杰出中青年人才奖。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十三五”国家重大慢病重点专项项目一项,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重大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获教育部二等奖1项,省级奖7项;发明专利7项。发表文章338篇,其中SCI收录151篇,累计影响因子619.226,发表大于10分文章9篇,其中最高影响因子20.212。主编专著1部,牵头及参与行业内指南、共识制定10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级奖7项;发明专利7项。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