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3CGOG丨胃癌分会场
第13届北京消化道肿瘤国际高峰论坛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年会胃癌分会场学术盛宴于2023年6月11日线上线下同期举行。线上观看人次达10万。
会议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刘云鹏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巴一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序幕。
沈琳教授、刘永鹏教授、巴一教授对各位胃癌会场的与会嘉宾和专家同道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今日大会主持人表示感谢。此次大会聚焦胃癌治疗临床中遇到的难题和发展遇到的瓶颈,并分享最新的精准治疗发展和新药物研发现状。希望此次大会可以带给大家胃癌治疗领域的收获。
上半场大会围绕胃癌的围手术期治疗及转化治疗展开,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天舒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曲秀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邱红教授主持。
首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高翔宇教授回顾了临床研究中MSI-H亚组晚期胃癌患者的免疫治疗疗效和GERCOR NEONIPIGA研究中新辅助免疫治疗治疗的pCR、MPR,并分享了本中心一例不可手术的MSI-H胃癌患者新辅助免疫治疗实现pCR的病例。高翔宇教授提出对于早期胃癌的治疗,考虑到MSI-H胃癌淋巴结转移率更低的特点,可以探索其作为ESD治疗的扩大适应证;进展期胃癌5年生存率更好,淋巴结转移率低,免疫治疗效果好,保功能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值得进一步探索。并对新辅助免疫治疗的机制和分型探索进行汇报。最后,高翔宇教授总结出目前MSI-H胃癌患者围术期治疗化疗疗效不佳,免疫治疗疗效佳已达成共识,但围术期治疗方案选择双免还是联合化疗,手术的处理方式是保功能手术、D2缩小淋巴结廓清或pCR后是否需要手术还是仅监测随访仍然存在分歧。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唐磊教授提出影像学的角色随着肿瘤治疗的改变而更迭,其具有宏观评估的特点。影像学是胃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的基本形态学手段。相比厚度或长度,影像学面积测量可作为参考指标辅助评价胃癌疗效治疗,通过人工智能手段计算原发灶面积(缩小60%以上)并联合淋巴结大小(短径缩小20%以上)可以预测无进展生存。pCR的诊断对胃癌围术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黏膜线样强化+外层强化减低+溃疡变浅或消失+胃壁变软的特征预测pCR。唐磊教授认为可采用DWI对胃癌化疗后肝窦扩阻塞综合征与病灶进展进行区分。而在CAR-T治疗影像评效中需要注意局部渗出性、肠系膜类脂膜炎等导致的假进展。免疫治疗时代中iRECIST、影像组学或人工智能、免疫评分和深度学习模型代表新的评估模式。MDT结构式报告使实际应用更加统一和标准化。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的热点,期望学科合作进展未来可以实现。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针对晚期胃癌的治愈这一巨大挑战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从晚期胃癌的确诊、定义和治疗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目前临床实践中晚期胃癌的分期诊断以影像学诊断为主,但临床中存在患者因为反应性增生或伴随其他器官良性肿瘤而出现晚期胃癌的误判,这对影像学诊断提出了挑战,也给影像学精准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晚期胃癌远处转移的定义存在争议,特别是远处淋巴结转移和区域淋巴结的界定,这是临床实践中需要面临的挑战。彭智教授分享了晚期转移胃癌患者经免疫联合化疗治疗后实现pCR的病例,并提出晚期胃癌免疫治疗长期有效的背景下手术治疗是否需再行的问题。彭智教授也提出既往研究显示肝转移数目影响术后生存。针对不同转移灶患者的治疗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此外,彭智教授认为新药物不断研发和新治疗模式的探索,可以为晚期胃癌的治愈提供更多的选择,并分享了一例手术治疗后行CAR-T细胞治疗且随访中无复发生存的晚期胃癌患者。
北京大学孙宇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永恒教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医院陈萍教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邓靖宇教授对胃癌围术期治疗及转化治疗展开讨论。
孙宇教授认为特殊类型的筛选和新靶点的分类对胃癌治疗十分关键,对胃癌类型和靶点的筛选对精准治疗是必要的。李永恒教授提出胃癌患者生存延长为局部治疗提供了机会,放疗联合药物治疗对于特定人群可能获益,但在胃癌治疗中目前还需补充,筛选人群是探索系统联合局部治疗的重要步骤。陈萍教授提出pCR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保功能手术等手术类型的选择、基因检测的时机是直面的临床问题,ctDNA、疗效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对后续治疗的指导值得进一步探讨。邓靖宇教授认为目前新辅助治疗以实现降期治疗为目的,进行规范性清扫、以D2根治术为目标的手术。新辅助治疗后安全手术时间是在末次治疗4-6周后进行。
上半场学术会议精彩纷呈,下半场学术汇报及讨论聚焦胃癌的分子靶点,由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周爱萍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周福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郭伟剑教授主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何义富教授总结了我国胃癌患者HER2表达特征和围手术期治疗相关临床研究进展。对于HER2阳性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何义富教授提出pCR是否可以转化为生存,治疗人群如何选择,如何平衡毒性和疗效、新辅助治疗方案的联合选择及手术时机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去化疗模式尚不成熟。机制探索显示HER2阳性胃癌具有相对活跃的免疫微环境。抗 HER-2 ADC药物机制上可以克服赫赛汀耐药,其与靶向药物、免疫药物的联合向新辅助等前线治疗的推进、ctDNA扩增等生物指标筛选获益人群也值得关注。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雅坤教授提出了HER2、Claudin18.2、PD-L1之外“三阴性”胃癌的概念,围绕新型潜在靶点汇报了新药研究进展。王雅坤教授认为基于中国肿瘤基因图谱计划绘制中国胃癌患者基因图谱可以探索中国胃癌患者的治疗靶点,并初步报告了中国进展期胃癌患者突变特征。FGFR、EGFR、MET及CCNE1是潜在的胃癌精准治疗靶点。王雅坤教授表示胃癌异质性强、小众靶点的研究需继续深入挖掘和精准设计,新药研发百花绽放,历久弥新。免疫治疗的进一步突破基于精准免疫分型,未来靶免化治疗时代,更需对免疫微环境精准、全面、动态评估。
山西省肿瘤医院王育生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孙永琨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佳艺教授对今日学术内容展开讨论。
王育生教授表示胃癌精准治疗的时代针对不同的靶点进行治疗。HER2阳性患者免疫联合靶向的去化疗模式还需继续探索,特别是体力不佳不能耐受化疗的患者人群。张小田教授提出新辅助治疗的研究终点是以OS作为金标准,目前研究显示EFS可以作为OS的替代终点。新辅助免疫治疗时代,pCR作为OS的替代终点的可能性没有被接受,pCR通常作为Ⅱ期研究终点,现阶段新辅助免疫治疗阶段可以探索其作为双终点之一。临床中术前治疗可以帮助筛选人群,促进术后辅助治疗更加精准和个体化。对于新药的研发,基础研究的推动是新药研发创新的源头。大数据和新兴的技术手段克服人力的不足。目前各个中心对于模型的研究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与其他学科的联合可能是未来的方向。希望未来可以基于大数据平台建立多中心应用的统一模型。孙永琨教授提出HER2及Claudin18.2均阳性患者靶向治疗先后顺序需要关注。HER2阳性胃癌患者的去化疗模式现有探索并有初步的结果,但仍需精准筛选获益人群。ADC药物未来将推往前线治疗。李佳艺教授认为RC48突破了既往HER2阳性的定义,使受众扩大,前线及联合治疗不断被探索。针对Claudin18.2靶点的药物在不同中心开展的临床研究中靶点阳性的判断标准和患者获益情况不完全一致,未来期望多中心的更多合作。
大会主席沈琳教授、刘云鹏教授、巴一教授对今日胃癌分会场的学术内容进行总结,多学科治疗和精准治疗是胃癌治疗的核心,消化肿瘤治疗现已重新布局,但胃癌的治疗仍然有诸多挑战,期望大家携手共进,共克胃癌领域难题。
今日大会聚焦胃癌治疗新进展,探讨胃癌治疗新方向,观往知来,在胃癌治疗领域上下求索并圆满结束。坚信在凝聚创新思维火花的合作模式下和携手奋进的道路上,消化肿瘤的治疗将迎来全新局面。待来年我们俯拾仰取,收获累累学术成果,再赴盛夏之约。
撰稿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 刘华
审稿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 谢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