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YES or NO:血小板功能检测,能否改善临床预后?

2019-05-27作者:论坛报木易经验
冠心病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吴小凡,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上一讲我们说到了血小板功能检测具体应该怎么做,那么这一讲我们就来梳理一下,体外血小板功能检测(PFT)指导的治疗策略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我们从改善和未改善这两个方面分别讨论。

1  PFT指导的治疗策略未改善临床预后

GRAVITAS研究、ARCTIC研究、TRIGGER-PCI研究和ANTARCTIC研究是目前得出“PFT指导的抗血小板治疗未改善远期临床预后”结论的主要大型随机对照试验。

GRAVITAS研究[1]是第一个评估PFT指导下强化氯吡格雷治疗的潜在获益的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纳入5429例PCI术后氯吡格雷HPR的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强化治疗组和标准治疗组,在术后30天和6个月的随访期,强化治疗组较标准治疗组而言,血小板活性有所下降,但并没有转化为临床结局获益。

ARCTIC研究[2]将2440例患者随机分为调控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调控治疗组根据血小板活性调整药物或剂量。随访1年后两组间MACE、支架血栓与再次血运重建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TRIGGER-PCI研究[3]纳入成功行PCI后的423例氯吡格雷HPR患者,随机分为标准剂量氯吡格雷组和标准剂量普拉格雷组,计划观察6个月后MACE发生率,由于整体的缺血事件发生率只有0.4%而提前终止试验,但是已有结果说明普拉格雷组确实有效降低了血小板活性,但是在MACE发生率上两组未见差异。

ANTARCTIC 研究[4]纳入877例75岁及以上因ACS行PCI的患者,在PCI术后14天随机分为监测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监测组以普拉格雷5mg/天维持治疗,并根据PFT监测的血小板活性将HPR患者治疗方案改为普拉格雷10mg/天维持治疗,将血小板活性过低的患者改为氯吡格雷75mg/天治疗以预防出血事件,传统治疗组以普拉格雷5mg/天维持治疗。随访1年后,监测组中45%的患者根据PFT结果调整了治疗方案,两组的MACE和出血事件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别,故研究者得出结论,即使在高危人群中,PFT指导下的治疗仍然不能改善临床预后。

2 PFT指导的治疗策略改善临床预后

MADONNA研究[5]是一项纳入798例PCI患者的队列研究,患者分为指导组和非指导组,非指导组以氯吡格雷600mg负荷剂量和标准维持剂量治疗,指导组在第一次600mg氯吡格雷负荷剂量12小时后测量血小板活性,当出现HPR时,给予第二次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或普拉格雷,12小时后再次检测血小板活性,如果血小板活性仍高,则给予第三次负荷剂量,直至监测血小板活性达标,最后给予标准维持剂量。随访1月时,指导组支架血栓发生率比非指导组显著降低,两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

ISAR-HPR研究[6]是一项观察性队列研究,该研究纳入PCI术后氯吡格雷HPR的患者,其中非指导治疗组患者428例,采用标准氯吡格雷治疗方案;指导治疗组患者571例,根据PFT结果选择氯吡格雷负荷剂量加倍或改用普拉格雷的方案,随访1月时指导治疗组支架血栓发生率比非指导治疗组明显降低,指导组的出血事件数量比非指导组多,但没有统计学差异。

ONSIDE研究[7]将55例行PCI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CYP2C19基因型检测组、PFT组和对照组,对PFT和基因检测发现的氯吡格雷低应答的患者采用普拉格雷60mg负荷剂量和10mg/天维持剂量治疗,其余患者和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氯吡格雷治疗方案,基因型检测组和PFT组的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低。

综上,目前较多的大型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支持常规PFT指导下的DAPT不能有效改善PCI患者的临床预后,但是这些临床试验中有诸多客观因素可能影响试验结果,如GRAVITAS研究纳入的低危患者比例较高;在ARCTIC研究中调整治疗组调整治疗方案后仍有15%患者处于HPR状态,PFT并未真正起到指导治疗的作用;ANTARCTIC研究监测治疗组中实际上强化DAPT方案的患者只有4%,39%的患者是降级了DAPT方案的强度,鉴于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所占比例较小,利用该结果说明PFT指导治疗没有降低支架血栓发生可能有失偏颇。

基于PFT的DAPT策略调整,下一讲我们继续。

参考文献

[1]. Price MJ, Angiolillo DJ, Teirstein PS, et al. Platelet re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 time-dependent analysis of the Gauging Responsiveness with a VerifyNow P2Y12 assay: Impact on Thrombosis and Safety (GRAVITAS) trial[J]. Circulation,2011,124:1132-1137.

[2]. Collet JP, Cuisset T, Range G, et al. Bedside monitoring to adjust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coronary stenting[J]. N Engl J Med, 2012,367:2100-2109.

[3].Trenk D, Stone GW, Gawaz M,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prasugrel versus clopidogrel in patients with high platelet reactivity on clopidogrel after electiv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ith implantation of drug-eluting stents[J]. J Am Coll Cardiol, 2012,59:2159–2164.

[4]. Cayla G, Cuisset T, Silvain J, et al. Platelet function monitoring to adjust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stented for a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TARCTIC): An open-label, blinded-endpoint, randomised controlled superiority trial[J]. Lancet, 2016,388:2015–2022.

[5].Siller-Matula JM, Francesconi M, Dechant C, et al. Personalized antiplatelet treatment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The MADONNA study[J]. Int J Cardiol, 2013,167:2018–2023.

[6]. Mayer K, Schulz S, Bernlochner I, et al. A comparative cohort study on personalised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PCI-treated patients with high on-clopidogrel platelet reactivity. Results of the ISAR-HPR registry[J]. Thromb Haemost,2014,112:342–351.

[7].Koltowski L, Tomaniak M, Aradi D, et al. Optimal antiplatelet pharmacotherapy guided by bedside genetic or functional testing in elective PCI patients: A pilot study: ONSIDE TEST pilot[J]. Cardiol J, 2017,24(3):284-292.

微信图片_20190527110511.jp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