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本期作者简介
陈启,医学博士,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医师,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擅长冠心病、先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治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础研究,目前主要从事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7篇,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
本期指导作者简介
马元,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目前主要从事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及冠状动脉介入术,曾赴日本静冈县立综合医院研修冠心病介入治疗。在心肌损伤和修复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临床上经常会碰到一些肌钙蛋白升高的年轻胸痛病人,心电图无改变,有一定的危险因素或近期感染病史,无法快速有效地判断是心肌炎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为后续的治疗方向带来了困难或延误。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调节细胞外基质降解的关键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是心肌损伤后早期上调表达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它在促进细胞迁移、控制组织结构以及平衡促炎和抗炎刺激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MMP-1的净效应和丰度取决于底物环境、时间和局部限制以及周围炎症环境。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是I型前胶原转化为成熟的纤维形成胶原蛋白I后的循环C末端残留物。其血清浓度与心肌中组织学胶原蛋白体积分数相关,并且与心脏病的不良预后有关。MMPs与PICP已知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可以成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心肌损伤的标志物,但是否能够作为区分心肌缺血或免疫炎症引起的心肌损伤尚不得而知,近期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 Am Heart Assoc)上的一篇文章揭示了MMPs与PICP的作用。
该研究将105名受试者被分为以下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36)、NSTEMI(n=22)、梗死样心肌炎(n=19)、心肌病样心肌炎(n=18)和健康对照组(n=10)。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前胶原I型羧基末端前肽(PICP)浓度。该研究特别关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非ST段抬高受试者的生物标志物浓度,例如NSTEMI或梗死样心肌炎,被归类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样队列。
在所有疾病组中,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的血清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然而,心肌炎患者的hs-cTnT水平(81.5 pg/ml)低于心肌梗死(MI)患者(1346 pg/ml)。尽管差异仍然明显,但在比较梗死样心肌炎死和NSTEMI患者时,hs-cTnT值的差异有所减弱(分别为202 pg/ml和556 pg/ml)。
在完整的研究队列中,心肌炎患者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血清浓度较高,中位数为12.2 ng/ml,高于对照组(2.9 ng/ml;P<0.0001)以及心肌梗死(MI)患者(2.8 ng/ml;P<0.0001)。在心肌梗死患者和对照组之间没有观察到差异(P=0.3324)。这些发现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样表现的患者亚组中也是一致的,其中梗死样心肌炎患者的MMP-1值为13.2ng/ml,而NSTEMI患者仅为2.5 ng/ml(P<0.0001)。
在完整的研究队列中,心肌炎患者的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浓度较高,为986 ng/ml,与心肌梗死(MI)患者(453 ng/ml;P<0.0001)或对照组(698 ng/ml;P<0.0374)相比,在心肌梗死患者和对照组之间没有观察到差异(P=0.2490),表明心肌炎患者与心肌梗死患者之间这种生物标志物的调节存在差异。在包括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样表现的患者亚组中也发现了相同的观察结果,其中梗死样心肌炎患者的中位PICP值为1092 ng/ml,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为377 ng/ml(P<0.0003)。
在考虑整个研究队列时,ROC分析确定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是区分心肌炎和心肌梗死的最佳表现生物标志物(AUC:0.90)。与hs-cTnT相比,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表现出相似的性能(AUC:0.88;P=0.6198),而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的性能则较差(AUC:0.77;P=0.0424)表现为NSTE-ACS样的患者亚组中,MMP-1以AUC(曲线下面积)为0.95区分了梗死样心肌炎和NSTEMI。与hs-cTnT相比(AUC:0.74),MMP-1在区分梗死样心肌炎死患者和NSTEMI患者方面表现更好(P=0.0121)。
MMP-1和PICP可能在区分NSTE-ACS样表现的个体中NSTEMI和梗死样心肌炎方面具有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价值,尽管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它们的临床适用性。
本文转自心在浙里
王利宏主任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二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心血管内科主任、大内科教研室主任。曾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工作。目前担任FHRS(Fellow of the Heart Rhythm Society),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心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委员、心衰器械治疗工作委员会委员,长三角心血管联盟副主席,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心律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浙江省心血管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入选浙江省担当作为好支书、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在Circulation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教育部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国家重点专项十三五计划、原国家卫计委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心电与循环》《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编委,Circulation Research、Diabet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等杂志审稿人。是国家卫生部心脏介入手术培训导师,已主刀完成各种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冷冻消融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左心耳封堵术和先心病、瓣膜病、冠心病介入手术等近万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