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医学部 周建辉 曹雪莹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对医疗服务的切身感受。为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的《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1,引起全行业高度关注。在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各质控组织、医疗机构、行业学协会围绕目标积极制定改进策略、组织开展落实工作,也充分展现了目标引导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方向,激发行业内生动力,凝聚行业力量,实现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的重要作用。
基于中国临床试验数据,慢性肾脏病患者贫血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200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进行的抽样调查中,3326名18岁以上社区居民中贫血患病率为1.7%,其中532例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贫血患病率为3.0%2;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总体患病率为28.5%~72.0%,并随着慢性肾脏病进展而增加,透析患者贫血患病率高达91.6%~98.2%3。肾性贫血依然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目前对肾性贫血的系统性评估不充分、诊断不足和治疗时机偏晚等问题,严重影响透析患者的治疗质量。积极防控肾性贫血,有助于降低透析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提高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控制率列为肾病专业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并针对改进肾性贫血诊疗质量的基本环节,将提高透析患者血常规定时检验率亦纳入联合改进目标,达到改善疾病预后,提高医疗质量,取得最佳医疗结局的目的。
导致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控制率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体因素和医疗因素。尽管经过近年来的医疗质量控制评价、相关质量改善策略和工具的运用,我国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控制率正逐步增高,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① 个体因素方面,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经济或其他条件制约,未能及时检查,延迟诊断及治疗时机,需要经过加强健康教育予以解决。② 医疗因素主要包括专业能力和医疗管理两个方面。从目前肾性贫血临床诊治现状来看,我国肾性贫血治疗的规范化仍有待提高。2021年国家肾脏病专业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和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合作,正式发表了《慢性肾脏病患者贫血诊疗的临床实践指南》3,为肾性贫血诊断和治疗提出了进一步指导规范。《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1版)》4的出版,继续延续对透析患者肾性贫血诊断治疗的规范要求,对于该项重点质量改进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国家质控中心通过会议学习宣贯、基层培训推广等方式,督促对肾性贫血管理的认识和落实,促进诊疗质量改进。医疗管理方面,首先,需要集中制定相关改进策略、细化落实举措,逐级宣贯培训,加强对临床数据的收集、分析、监测、预警和反馈等,关注重点透析中心、重点透析患者,及时提醒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加强管理。再者,需要充分发挥地方区域质控中心质控督导作用,围绕本区域质量安全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点,定时抽查、评估,将提高透析患者血常规定时检验率作为过程质量管理改进重点,以促进过程质量管理,达到理想目标结局。
医疗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控制率:
第一,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由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血液科、营养科、检验科和护理等相关科室组成的诊疗技术团队,充分调动相关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积极性,实现多部门多学科协同联动,共同推进目标实施和持续改进工作。
第二,加强各地区各级医疗机构肾性贫血诊疗规范的培训指导管理,培训后进行考核。医疗机构根据培训内容制定符合本机构实际的肾性贫血治疗方案及标准化操作流程,进行治疗规范化培训,以保证诊疗方案顺利实施。
第三,各级医疗机构建立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控制率的监测及评价机制,明确相关质控指标数据采集方法,保证质控数据填报质量,按季度进行本机构数据分析、反馈,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第四,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分析影响本机构实现该目标的因素,明确改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制订计划并落实实施,推动目标的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2022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
2. 齐慧等. 上海市浦东新区成人慢性肾脏病流行现状及与贫血的相关性. 上海预防医学, 2011, 23(11): 529-531.
3.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肾性贫血指南工作组. 中国肾性贫血诊治临床实践指南. 中华医学杂志, 2021,101(20):1463-1502.
4. 《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1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