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随着医学模式和公众健康观念的转变,健康产业应运而生,《中医药法》又在这一时期正式实施,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给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所强调的,“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2018年4月14~15日,第五届中药注射剂临床价值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注射剂研究发展专委会成立大会在在北京召开。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在会上做了精彩报告。
张伯礼院士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结晶,虽然古老,但其理念和方法并不落后,蕴藏着丰富的防病治病的系统思维和宝贵经验,值得深入挖掘。将中医药原创优势与现代科技结合,就能产生原创成果。中医药数千年传承发展的基础,不仅仅因为是优秀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中医药可以切实解决临床问题。
当前,中医药发展进入新时代,需要接受现代科学的评价,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质量的临床证据和高质量的中药产品欠缺,是中医药振兴发展需要打破的瓶颈。
尊重中医药理论体系,加强临床优势的评价
张伯礼院士谈道,中医药的发展已有几千年历史,长期的临床应用历史是其重要的整体性证据,但与现代科学认可的高质量临床证据还存在差异。过去以描述为主,现在要用数据说话。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医药循证评价方法不断发展完善,已经有一批中药品种完成了严格的临床试验,产生了高质量临床证据,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产生了广泛学术影响,彰显了中医药的疗效优势;有些品种还完成了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开展国际注册进程,这说明中医药的疗效是确切的,也可以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评价。
传统医药要被广泛接受,依赖于疗效的肯定,其中的关键环节在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张院士谈道,中医和西医是两套医学体系,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和维护人体健康,两者优势可以互补,但不能互相取代。中医药讲究病证结合,可能强效速效不如西药,但综合疗效并不弱,常常可以弥补西药不足,起到独特的作用。因此,在设计临床试验方案时,应注意中医药优势定位,将优势转化成可评价的指标。
总体而言,对于中医药的疗效评价标准,应该尊重其自身理论体系和作用规律,不照搬西医套路、束缚中医药的发展,但不排斥国际共识的评价原则和方法。因此,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与转化应用研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任务。
据张院士介绍,2017年4月,“中医药临床证据数据库”正式启动。该数据库由有效性证据库、针灸临床证据库、安全性证据库3部分组成,将为中医药防治疗效提供质量高、可信度高的证据。
做好全程质量控制,推动中药制药技术升级
张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当前,中药质量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特别是产品批次间的一致性需要提升。“好药”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用“不稳定”的中药材生产出稳定的中药,靠的是科技。
现在已有一批企业提高了认识,主动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了质量意识,从源头控制药品质量。但是还有相当多企业的科技意识和质量意识不够强,存在很多短板,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技术升级。
中药制造目前已经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但距离数字化、智能化的绿色制造还有差距。中药质量提升,必须依靠生产技术及装备的革新,实现原料药材检验、制药过程管控、中药产品检测、临床安全性监测等系统的整合,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与工业化的融合,推动中药制药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让西医正确使用中药,中医工作者是“解铃人”
当前,很多中成药由西医在开具,但大部分西医并不了解中成药的作用机理、适应证和禁忌。对此,张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问题应由中医来主动解决。中医工作者应该将中药的使用说明用现代科学术语、用西医和患者能读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中医作用的表述不一定用晦涩、深奥的中医语言,也可以用现代语言。此外,药监部门应该加强政策研究,推动中药说明书的修订工作,鼓励中医药企业和研究机构把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并不断将成果体现到药品说明书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中国医学论坛报》 刘金 报道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