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 王晓燕
前 言
蛋白尿是肾疾病主要表现之一。尿常规检测中尿干化学蛋白定性检测,操作简便快速,患者依从性好,临床应用广泛。在很多肾脏疾病中,肾功能指标(UREA,CREA,UA,C1q,RBP)与尿蛋白有较好的相关性。本案例患者,血液生化中肾功能指标正常,尿蛋白2+,究竟为何?
案例经过
患者男性,78岁。8月1日,因“发热、咳嗽、咳痰”5天就诊,诊断“肺炎”,既往“高血压、腔隙性脑梗病史”,自服降血压药物。入院后积极行抗感染、止咳化痰平喘、清热解毒、控制血压、改善微循环及对症支持治疗。8月3日,患者尿常规检测结果,尿蛋白定性试验2+,如图1。
图1 患者尿常规检测结果
我们查阅患者的生化检查结果(8月1日),如图2,肾功能相关指标(UREA:7.00mmol/L,CREA:79.0μmol/L,UA:357.0μmol/L,C1q:186.3mg/L,RBP:22.9mg/L)全部正常。尿蛋白质控当天在控,排除系统误差;标本复检尿蛋白定性试验2+,排除随机误差;尿液新鲜,pH:5.0,尿液红细胞计数0,排除假阳性。患者肾功能正常,尿蛋白2+,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图2 患者8月1日部分生化检查结果
我们再次检查患者的尿常规结果,查阅设备采集图像并行显微镜检,如图3。
图3 左上为设备采集图像,右上为低倍镜,左下为高倍镜,右下为油镜
患者尿液中大量药物结晶(报告单备注),经文献查阅鉴别(图4)并结合患者用药(图5),确定为氨苄西林钠结晶。
图4 氨苄西林晶体
图5 患者8月1日部分用药医嘱
患者8月1日肾功能正常,氨苄西林钠抗感染;8月3日尿常规检测大量氨苄西林钠结晶,尿蛋白2+,不排除氨苄西林钠导致了急性肾损伤,建议临床停用氨苄西林钠,2天后复查尿常规。临床采取检验科的意见,停用氨苄西林钠,改用盐酸莫西沙星片。8月6日患者复测尿常规未见氨苄西林钠结晶,尿蛋白定性试验弱阳性。
案例分析
尿常规是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尿蛋白是肾脏疾病筛查、诊断及治疗监测的重要指标,尤其在疾病早期有较好的提示作用。目前常用的尿蛋白定性检测方法为干化学法,也称指示剂法,此法操作简便、快捷,临床广泛应用,但干扰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较多。例如尿液不新鲜,血尿,某些药物导致尿液PH升高等,均会导致尿蛋白定性实验假阳性。
氨苄西林钠是一种半合成青霉素,由天然青霉素母核6-APA的侧链进行改变而成,较天然青霉素的抗菌谱更广泛,常用于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引起的感染。
有文献报道,青霉素类抗生素可致过敏性休克、急性血尿、急性间质性肾炎(AIN),其肾毒性致病机理普遍认为:一、直接毒性作用:通过干扰生化过程影响肾实质细胞的代谢;二、急性过敏性肾损害:以全抗原或半抗原的形式,作用于肾小管,或直接与肾小管的离子泵结合,导致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进而肾小管损伤。
研究表明,蛋白尿在β-内酰胺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所致的AIN中较常见;镜下血尿在喹诺酮类抗生素所致的AIN中较常见。另外,青霉素类导致的AIN多数可快速逆转,少数可持续数周以上。
本案例患者,否认“肾脏病史”,入院肾功能检测指标正常,氨苄西林钠用药两天后,尿蛋白2+,尿液大量氨苄西林钠结晶,停药两天后尿蛋白显著减少,尿液结晶消失,我们考虑为氨苄西林钠导致了急性肾损伤,出现尿蛋白阳性,导致了肾功能正常,但尿蛋白2+的临床表现。
总 结
尿常规被称为肾脏的晴雨表,体外的肾活检。当出现尿常规指标与血生化的肾功能指标不相符时,要考虑尿常规实验的干扰因素,在排除干扰因素的情况下,发现病理隐患,密切沟通临床,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
专家点评
潘桂芝--副主任检验技师
检测结果的解读,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临床背景和病理生理过程。我们对一例肾功能指标与尿蛋白不符的患者进行探索分析,积极沟通临床了解情况,最终发现了检验数字背后隐藏的“真相”。各地新发行的高级职称评价标准也明确提出,个人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是工作业绩的基本要求,这也说明,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立解决复杂或重大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充分体现专业素养,进而提升检验价值。
来源:检验医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