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体位性低血压、高血压,不可忽视!

2020-08-23作者:论坛报心血管经验
高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而体位性高血压也不鲜见,体位改变为什么有这么多影响,如何应对?


体位性低血压OH


体位性低血压(OH)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尤其老年患者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OH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5岁患病率是15%,而>75岁老年人患病率高达30-50%或更多。而且高血压、糖尿病人群OH更为多见,尤其是服用多种降压药的患者。


OH是脑卒中的危险因子,并能增加冠心病的风险,有研究显示直立1分钟血压下降8mmHg是心梗的强预测因子,糖尿病合并OH具有更高的心血管死亡风险,因此,低血压除了导致摔伤骨折,还有脑卒中、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


1.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原因


image.png

体位变换时的血压调节机制


在正常人体体位变换(卧/坐位转变为立位)时,由于重力存在,血液从上半身流向下半身,导致回心血量及心输出量下降,血管腔充盈不足而压力下降。刺激压力感受器容量感受器传递到中枢,由交感神经发出命令,使动静脉收缩、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增加,将血液重新挤回上半心身,心输出量增加,从而保证正常血压,尤其头部血供维持稳定。


当上述路径或感受/指挥系统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体位改变时不能及时反馈,从而出现低血压的发生,表现为头晕、黑矇、甚至晕厥。


常见原因:

1)心脏功能障碍:心衰、梗阻、心律失常等;

2)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不全:高龄、脑卒中、脑萎缩、多系统萎缩等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药物、酒精等因素;

3)血容量不足:使用利尿剂、贫血、严重腹泻、过度清淡饮食等;

4)反射调节功能障碍

5)遗传性生理性低血压


老年人大动脉弹性减低、顺应性下降,管壁的压力感受器反应失常等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减弱,调节血压能力下降;另外随年龄增高,压力感受器敏感性、肾小球滤过率等均降低,都会导致血压调节能力下降。


2. 体位性低血压的分类


微信图片_20200821153457.jpg


4. 临床表现


1)脑部症状:主要症状表现在脑部,包括疲乏、头晕目眩、嗜睡、恶心、面色苍白、乏力、摔倒、冷汗等;视物模糊、黑曚、意识障碍,甚至晕厥。2)其他脏器:可能出现心绞痛、少尿、颈项部疼痛等症状。


5. 诊断


卧床一段时间后测量血压,改直立位后每分钟测量血压,连续5-10分钟。
  • 收缩压下降<10mmHg,心率提高5-15次/分为正常。

  • 收缩压下降>20mmHg,并出现临床症状,排除其他原因,即可诊断。


6. 治疗


在治疗上,注意早期筛查,重视立卧位血压测量,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于继发性原因,去除诱发因素(各种引起OH的药物等),积极治疗原发病,严重的患者则需要药物治疗。


1)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节,合理饮食、戒烟戒酒,少食多餐,适当锻炼、增强体质,适度增加水钠摄入。可应用弹力袜等增加回心血量的措施,体位转换时增加过渡动作。


2)药物治疗 

  • 米多君:外周α1-受体激动剂,可以诱导动静脉血管收缩,升高血压。

  • 屈昔多巴:肾上腺素前体药物,在外周和中枢系统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可升高卧位血压的作用。

  • 氟氢可的松:盐皮质激素作用,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并提高去甲肾上腺素对于血管α受体的敏感性,达到升压作用。

  • 吡啶斯的明: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改善OH症状,对卧位血压影响小,适用于OH合并卧位高血压的患者。

  • 其他药物还有多潘立酮、奥曲肽、麦角胺、育亨宾等。

  • 贫血症患者使用促红素。

  • 其他如生脉饮等中成药对体位性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体位性高血压OHT


OHT指卧位SBP显著降低、立位SBP显著升高的一种体位性血压变化,直立后3分钟内收缩压(SBP)升高至少>20mmHg定义为体位性高血压。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普遍认为是卧位到站/坐位时,在下垂部位静脉的“重力血管池”过度充盈所致,血管池内血液过多使得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降低,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使全身小血管收缩甚至痉挛,最后导致血压升高。


OHT可被认为是一种高血压前期状态,有研究发现,体位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4.2-16.3%,多见于轻型高血压患者;且与糖尿病关系密切。


由于OHT在体位改变后血压显著变化,因此,血压波动时会导致靶器官损害(具体可参考→看似普通的高血压,风险远超过你的想象!)


由于OHT的发病机理与一般高血压不同,因此药物治疗目前无推荐,主要需要加强运动锻炼,尤其是下肢,以增加下肢血管的收缩力。


来源:好医术心学院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