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Fruquintinib plus paclitaxel versus placebo plus paclitaxel for gastric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adenocarcinoma: the randomized phase 3 FRUTIGA trial
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对比安慰剂联合紫杉醇用于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随机Ⅲ期FRUTIGA试验
发表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IF=58.7)
通讯作者:徐瑞华
第一作者:王峰、沈琳、郭伟剑
主要作者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2024年6月1日,徐瑞华、王峰教授团队在全球肿瘤学领域的年度盛事——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口头报告了其牵头开展的FRUTIGA研究的最新结果,并且,该研究同步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正式发表。该研究是一项在中国开展的旨在评估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用于晚期胃癌二线治疗的大型Ⅲ期临床研究,为晚期胃癌患者二线治疗带来新的选择。
尽管近年来抗HER2治疗、免疫治疗和Claudin18.2治疗等新兴药物相继推动了晚期胃癌线治疗的进步,但二线治疗的发展相对缓慢,临床选择依然有限,临床需求亟待满足。呋喹替尼是我国原研的一种高选择性、强效的口服VEGFR 1、2和3抑制剂,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徐瑞华教授团队牵头开展了基于中国患者的随机、双盲、多中心III期FRUTIGA研究,旨在探索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作为胃癌二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FRUTIGA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试验,在中国35个中心进行。本研究共入组703例一线标准化疗进展后的GC/GEJC患者。受试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呋喹替尼+紫杉醇治疗或安慰剂+紫杉醇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PFS和OS,次要终点包括ORR、DCR、缓解持续时间(DoR)、安全性和生活质量。随机分组的分层因素包括肿瘤部位(GEJ对Stomach)、腹膜转移状态(是对否)和ECOG评分(0对1)。
研究结果显示,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较紫杉醇单药组显著延长,两组中位PFS分别为5.6个月对2.7个月(HR 0.57,95%CI:0.48-0.68,P<0.0001)。就中位OS而言,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组的中位OS(mOS)为9.6个月,单药紫杉醇组的mOS为8.4个月(HR 0.96, P=0.6064)。进一步分析发现两组间接受后续抗肿瘤治疗的患者比例组间失衡(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组52.7%对单药紫杉醇组72.2%),后续对OS按照预设计划的敏感性分析发现,在排除了后续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中,联合用药组的mOS较紫杉醇单药组有显著延长(6.9个月对4.8个月),HR为0.72(P=0.0422),其他敏感性分析的结果也反映了联合治疗组在OS期上的获益趋势。
在次要终点上,联合用药组的客观缓解率(ORR,42.5%对 22.4%)、疾病控制率(DCR,77.2%对56.3%)和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5.5个月对3.7个月)均显著高于紫杉醇单药组。此外,本研究中患者的安全性特征与既往研究一致,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最常见的3级或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60.0%)、白细胞减少(42.9%)、贫血(11.7%)等。此次更新数据中还探索了基于呋喹替尼作用机制和病理分析的亚组分析,在伴有淋巴转移的非弥散型胃癌的亚组中呋喹替尼联合治疗组显示了无进展生存期(6.1个月对2.7个月),总生存期(9.6个月对2.9个月),客观缓解率(47.4%对23.6%),疾病控制率(80%对52.9%)等疗效的更优获益。
FRUTIGA研究证实了VEGFR抑制剂类药物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为晚期胃癌二线治疗带来新的选择,以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生活质量。该研究的数据结果也被收录进2024 CSCO胃癌诊疗指南,会给更多临床医生带来有价值的指导。呋喹替尼作为一款口服制剂,有望能够丰富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选择,给予临床医生面对疾病时更丰富的“弹药”。
FRUTIGA研究的成果两次亮相ASCO国际会议,并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上发表,这充分证明了国际权威学术机构和领域内同行对FRUTIGA研究前瞻性设计、极高的研究质量,深远的研究和临床价值的高度认可和肯定,也将激励更多医学研究者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升国内整体的科研水平,走向国际舞台。
此外,FRUTIGA研究的成功对中国原研产品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FRUTIGA研究的积极结果为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方案在晚期胃癌领域的深入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基于FRUTIGA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开展国际多中心的大型随机对照III期研究,从而使这一创新治疗方案能够早日走出国门,为全球胃癌患者带来更多、更优质的治疗选择,让世界见证中国创新药物的力量,以更加务实的姿态展现大国实力,民族自信。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院院长、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前任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委会首届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肠癌专委会主任委员,以最后通讯作者(少量共同)在NEJM、JAMA(2)、BMJ、Cell、Nature Med(5)、Nature Mater、Lancet Oncol(2)、Cancer Cell(3)、Ann Oncol(2)、JCO(2)、Lancet G&H(2)、JAMA Oncol(2)等发表高水平成果论文200 余篇(34篇IF>30),成果被写入57部国际指南,连续3年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连续7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H指数86。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教育部科技奖及广东省科技奖等省部级一等奖共6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及CSCO年度成就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粤百杰人才培养工程、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人才项目。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中国医学论坛报 胡岳整理
查看更多